江西上犹水保“变”千亩坡耕地为梯田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近日,江西上犹县油石乡农民刘立煌正在自留山坡改梯的梯田上翻土,准备种上冬季作物豌豆。他高兴地说:“这多亏国家农发水保项目,把我这10.4亩山坡地变成了梯田,使我实现了多年的梦想,今年收割了水稻4000多公斤。”连续3年来,上犹县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在破碎瘠薄的山地上,抠出一把把泥土,用双手砌出了1500多亩基本农田,使山区的农民开始踏上一条充满希望的增收路。
上犹是一个没有平原作支撑的山区农业县,山地丘陵约占82%,人均耕地0.8亩。其中基本农田仅0.4亩。全县6100多亩旱地中,较平整的只有368亩,其余基本都“挂”在陡坡上。相当多的耕地土层只有15厘米左右。粮食、人口、生态严得失衡,上犹农业在相当大程度上仍不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2004年国家农发水保项目在该县实施以后,上犹县委、县政府作出一项宏伟的战略决策,组织全县农民把4000多亩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地”改造成“三保”梯田。在这个基础上实施的农业科技将发挥更大的效益。第一年改造500亩,连续三年改造1500亩,如果按每亩年增产粮食20万公斤计算,三年全县就可增粮60万公斤。
“坡改梯?”有人不以为然,上犹曾经历毁林开荒的闹剧,留下的是一坡坡低质量的薄土。而今的“坡改梯”则是一幅壮丽蓝图,一条小流域、一片山坡、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大弯就势、小弯直取,岩石砌坝、回填泥土。一个点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亩,一律按等高线拉齐。严格按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并配以小山塘、小水库、排洪沟、引水渠、田间便道和机耕道。为把千家万户组织在这浩大的行动中,上犹县党政领导顶风冒雨劳动在“坡改梯”工地,数百名乡镇干部挨家挨户动员,身先士卒苦干。全县农民被感动了。都自觉地组织起来,投入到这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潮中。根据“谁投劳、谁受益”的原则,该县实行打破地界、互换工时、亲邻相帮、各户自建、外来承包等方式。使这次“坡改梯”活动涌现了各种各样的组合形式和分配方式。
整整三年,全县有10多万农民奋战“坡改梯”工地,全县有50%的富余劳力放弃外出打工的机会,纷纷投入“坡改梯”活动中。已完成“坡改梯”面积1576亩,其中912亩一次到位改成稻田,增产粮食35万公斤。全县14个乡镇有9个实现了粮食自给。
江西上犹县水土保持局 黄玉萍 钟世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