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一江清水济北京”采访见闻之一:白河水保铺就“致富路”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站通讯员 周长征 胡玉法

    因为身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各地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被赋予更加重要而特殊的意义,为了一江清水济北京,历年来,各地开展了艰苦的探索,努力寻求“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群众要致富”之间的平衡点。近日启动实施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将使库区水土保持与地方经济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性机遇。

    10月12日,行走在陕西省白河县中厂镇石梯村田间的水泥路面上十分惬意,远处的山绿葱葱的,山脚的农家小院隐隐可见,河里的水清澈见底,耕地里的木瓜等经济作物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几十个勤劳的老百姓正在山坡上修地。
    “石坎坎,金碗碗”、“路到门前,出门下地不湿脚”。在偏僻的国家重点贫困县——陕西省白河县中厂镇石梯村,自2004年开始启动实施的“长治”工程,使当地发生了巨变。而一条5公里长的水泥路面河堤,连接着当地老百姓的家与耕地,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致富路”。
    石梯村4组正在劳作的农民蔡大林告诉记者,他走半个多小时路来这里修地。原来家里种粮食,一年收入1000多元,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后,现在改种木瓜,一年可收入四五千元,加上种桑树养蚕,一年收入1万多元。
石梯村位于红石河中游,全村1400多人,土地总面积8.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6.2平方公里,由于山大、坡陡、耕地零星分散,坡耕地多,基本农田标准不高,水利化程度低,水土流失严重。
    2004年,“长治”工程启动实施后,水利水保部门和地方政府以坡耕地为突破口,以植树造林和封禁管护为主要措施,组织群众采取常年修地和集中会战相结合、组建专业队施工和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基本农田建设和小型水利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的思路,对该小流域进行全面建设,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白河县水利局局长戴兴林介绍,该小流域4年时间共投入资金150万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平方公里,新修河堤5公里,田间道路7公里,修建石坎水平梯田520亩,使基本农田由原来的1075亩上升到1945亩,农业人均由原来的0.74亩上升到1.35亩。全村新建桑园面积600亩,以木瓜为主的果园面积1000亩。
    “山上披上绿被子,农民得到红票子。”目前,该村达到了缓坡耕地梯田化、川沟平地水利化、村组道路平坦化、村容村貌整洁化的目标,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种效益的同步发展,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厂镇年轻的女镇长丁进君形象地说,以前河里一下雨就涨水,水变浑,而现在连下3天雨河水不涨,水不浑。而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底,该村人均产粮320公斤,亩产290公斤,人均纯收入1200元。而2006年底,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人均纯收入达2225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200元以上。
“我们农民讲的是效益,得到实惠就是好。”新厂村3组64岁的老农夏绍华原来有10多亩地,退耕还林后只剩下3亩,但是收入并没有减少,以前土地贫瘠种玉米,一亩收入二三百元,治理后的耕地种药材、桑树,他还在田间地头、门前屋后种植木瓜、魔芋,加上养蚕、养猪,一年纯收入过万元。
    他自己还编了一个顺口溜:“零星地块不成片,怕旱怕涝不增产;弄钱靠贷款,外出不便走路难;人畜饮水跑老远,遍山都砍光;以粮为纲大开荒,逢下大雨河水涨;遍地都是烂泥巴,山剥皮人遭殃。”
    他说,这是几年前的情景,而近几年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今是:“河堤整齐一条线,零星地块连成片;层层梯田平展展,防旱排涝猛增产;油路贯穿全村,连户路通到家门;人畜饮水龙头拧,沼气节能又卫生;遍山披绿水变清,山花芬香百鸟鸣;野生动物重返山林,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秀美山川已形成,一江清水济北京。”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