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梯级”防治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重塑黑土品质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三年前到过宾县平坊镇石洞小流域的人一定会对如今的变化感到惊讶。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巨大的侵蚀沟从山顶一直延伸到路边。如今,这里已是满目青翠。今春才修筑起谷坊的侵蚀沟已经被茵茵的绿草所覆盖,完全找不到这条沟以往的踪迹。
  站在石洞河小流域的半山腰上,宾县水务局水保站的张润儒向我们逐一展示着几年间综合整治给这里带来的变化。“石洞河小流域是一片比较典型的水土流失区,我们在这里采取的方法也比较具有代表性。比如在这片5~8度的坡耕地上,我们修筑了坡式梯田,间隔一定距离修筑了地埂植物带。而在山顶那片陡坡耕地上则进行退耕还林。对侵蚀沟要做的就是不让外水进沟,以免加剧沟壑的延伸。为此,我们采取了在沟头上修控截水沟,在沟底用石头等稳定性比较好的材料修谷坊,减缓水的流速,同时再在沟帮造林。”的确,三年来,宾县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可说是举全县之力,完成了1.82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治理,完成对12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2006年宾县顺利通过了国家黑土区试点工程的验收。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黑土区的核心地带,黑土分布面积占整个东北黑土区总面积的近50%。根据2000年进行的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该省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1.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5%,其中耕地流失面积为5.67万平方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50%。尤其是在土质相对疏松、抗腐蚀性较差的松嫩平原,水土流失状况更加严重。
  黑土地面临的危机引起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截至去年底,全省已经累计治理水土流失4.28万平方公里,尤其是近五年,全省平均每年治理水土流失近2000平方公里,全省各地先后涌现出一些水土保持“明星县”。通过治理水土流失,这些地区不仅生态环境好转,农业生产也进一步发展。像位于我省西部、以黑土为主要土壤的克山县,在治理前全县有66%的土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而通过开展综合的水土保持工程,现在全县又重新“夺”回耕地1700多亩。而省水保所克山试验站的测算表明,与没有工程措施的地块相比,治理区每年可减少地表径流67%左右,减少泥沙流失量77%左右。
  可以说,从2003年起至2006年结束的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积累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比如在低山丘陵区,水保部门开展了“一林戴帽,二林围顶,果牧拦腰,两田穿靴,一龙座底”的小流域“金字塔”式综合治理模式;在漫川漫岗地区开展的生态农业治理开发模式,则是从坡上到坡下布设三道防线,层层拦蓄形成梯级综合防治体系。
  不过,很多从事水土保持的科研人员都认为,与技术上的经验和创新相比,黑土地综合治理所涉及到的社会问题更为复杂。比如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投工投劳出现困难。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各地政府部门可谓“各显其能”,如宾县采取了谁受益谁出工、治理承包到户、机关单位包山头等方法;而拜泉县则在突破农民思想认识上下功夫,以实实在在、发生在身边的例子,向农民分析自然灾害频繁的原因。在试点工程开展的过程中,这些对运行机制的创新、提高农民认识的尝试都是破解黑土地治理难题的宝贵经验。今后,在此方面的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将是持续开展黑土地综合治理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梯级”防治
  从2003年起至2006年结束的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积累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梯级”防治是指从坡上到坡下布设三道防线,层层拦蓄形成的综合防治体系。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