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西山流域——水保综合治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奠基石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西山流域位于青海省互助县西山乡,1997年西山流域被列入首批治理示范小流域。近10年来,在上级水利水保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西山流域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战略措施来抓,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生态环境,开发山区资源上,采取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规模治理,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恢复土壤植被与发展水保产业相结合,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01年西山流域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并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工程。
    西山流域实施多年年的水保综合治理工程,合理利用和保护了水土资源,提高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新浓浓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保综合治理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西山流域按照“山顶戴帽子、山腰围带子、平洼处铺镜子”的立体开发生态建设模式,构筑破面措施(基本农田+林网+林草措施)与沟道治理(骨干工程+中小型淤地坝+混交林)相结合的治理格局,建立了持久的小流域生态保障体系。截止2005年底完成治理面积48.3km2,其中完成坡改梯2475hm2,种植水保林1584hm2,种草579hm2,封禁管育192hm2。主沟道自上而下修建控制性骨干坝,控制洪水,拦蓄泥沙;在支沟建设中小型淤地坝,引蓄坡面下来的径流,发展灌溉,增水增肥,基本形成了由上而下,由主沟到支沟,由沟头到沟口,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完整的坝库防护体系。建成淤地坝33座,其中骨干坝9座,中小型淤地坝24座,坝控面积达38.6km2,总库容468.9万m3,拦泥库容238.88万m3,淤地面积36.13hm2。淤地坝建设使流域拦泥蓄水效率达到80%以上,削洪效率达到89.7%。据估算,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全流域土壤侵蚀总量由治理前的35.89万t减少到9.79万t,减少了73%,现有的水土保持设施每年可增加保水能力188.74万m3,拦泥22.78万t,蔺草覆盖率已由治理前的12%提高到60.76%。如今的西山小流域已被改造为层层梯田盘山过堰,片片林草比率青翠,粮食下川了,树木上山了,乱沟拦坝了,昔日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如今变成了春飘花香,夏披绿装,秋果累累的“绿色银行”。
    2、促进基本农田建设,确保了粮食安全
    西山流域坚持近水、近村、近路的原则,以保护水土资源为中心开展集中治理。围绕水资源修梯田,围绕梯田建水源,围绕水源种林草,将一些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通过淤地坝建设,新淤成了36.13hm2的高产稳产的坝地,确保了粮食安全,促进了570hm2的坡耕地退耕,植被得以有效恢复。截止2005年底,累计建设基本农田2475hm2,沟坝地36.73hm2,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了稳步提高。全流域现有的水土保持设施每年可增产粮食2.11万kg,基本解决了粮食自给问题。
    3、促进流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农民致富基础
    水保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了林果、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流域内农、林、牧用地比例由治理前的45.43%、7.69%、12.07%调整为38.11%、2427%、9.88%,土地利用率提高了24%,土地生产率达到3840元/hm2,增长了114%。着眼于西山小流域冷凉气候特点和得天独厚的高原自然条件,走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以发展马铃薯、青稞、蚕豆、沙棘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建成马铃薯、沙棘、青稞种植基地、蔬菜大棚、马铃薯制繁种基地、油菜种植基地等农业产业地带,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特色优势农作物种植面积1237.5hm2,粮油综合产量达25701.6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较上年增加1552.3公斤,增长6.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58元,较上年增长13%,其中种植业人均纯收入743.12元,较上年增加49.43元,增长7.12%,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4%。
    4、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发生更本性改变
    西山流域水保综合治理带动了水、电、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全流域新增农、林有效灌溉面积896hm2,新增旱涝保收田495hm2,兴修道路35.7km,雨水集流8392眼,改厕20个,新架设输变电线路6.3km。西山流域如今是山坡林草茂盛,田地平整,灌溉有渠,排洪有沟,耕作有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目前全乡通电话,村村通机动车辆,99%的农户用上了照明电,2001那年实施氟改水人饮工程,75%的农户用上了纯净的自来水,65%的农户翻盖了砖瓦房,85%的农户拥有电视机,水、电、路、邮等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5、农村社会文化事业获得长足发展
    西山群众在追求良好物质生活的同时,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社会文化事业获得了发展。沿袭多年的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传统生产方式逐步被多种经营、少种高收、精耕细作的现代化生产方式所代替。生产条件的改善,科技含量的增加,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使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据统计,流域内开始进行蔬菜、油菜、大豆等特色种植的农户增加了30%,富裕劳力有80%以上都参加了劳务输出,开辟了新的致富渠道,同时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文化事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许多村庄开设了图书阅览室,休闲娱乐场所,医务所,农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昔日荒凉贫瘠的西山流域如今已是“山清、水秀、果香、人富、村美”的生态家园,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生机盎然。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  于杰 供稿)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