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山西省柳林县峁王局小流域综合治理实践与探索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1、流域基本情况
    峁王局小流域位于山西省柳林县北部山区,流域总面积40km2,全部为流失面积,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属于典型黄土丘陵沟壑第Ⅱ副区,流域平均沟壑密度为3.38km/km2,侵蚀模数为1.5万吨/平方公里.年,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0mm,且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于7~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项目实施年前,年人均产粮198km,年人均纯收636元。
    2、项目实施情况
    峁王局小流域于2002年被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列为第三批综合治理重点流域,实施期限为四年。经过四年来的综合治理,共完成综合防治治理面积18.8km2。其中:高标准机修梯田100hm2,乔木林540hm2,灌木林172hm2,经济林460hm2,种草210hm2,封禁治理530hm2,输通流域道路26km,配套建设小型淤地坝工程15座,新打集雨旱井40眼。核实总投资496.91万元,其中:中央投资98万元,地方配套181.64万元,群众投工折资217.27万元。
    项目完成后,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18.1%提高到56.3%,年减土壤流失量21.5万t,新增蓄水能力20.6万m3,年人均粮食达到604km,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150元;综合治理保存率达到86%以上,基本控制了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状态。项目的实施,实现了“一带动”(带动了一批绿色产业),“两好转”(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好转了)、“三减少”(水旱灾害、水土流失、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四增多”(农民收入增多、财政收入增多、现代生态景点增多、爱水保护水保人群增多),既活了补助资金、又提升了治理效果和层次。
    3、主要治理模式
    在流域综合治理中,融入生态恢复以人为本、山水相亲、和谐自然新理念,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在梁峁缓坡上建设机修梯田;陡坡地退耕还林,种植刺槐、油松、柠条等混交林。在沟坡上,阴坡以油松为主,阳坡以反坡水平阶柠条为主;沟底主沟骨干坝,支沟淤地坝,毛沟筑谷坊;沟头锁围堰。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大力推广水利产权制度政策和流域治理新模式,逐步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控掘小流域现有资源潜力,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为重点。
    4、主要经验
    4.1严格“三项制度”,确保工程的实施
    在项目的管理工作中,首先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确定项目法人,配备专人管理财务与会计核算,建立健全了会计账簿报表制度,对项目的实施进展、资金使用情况的季报制度,工程完工后由水利局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组成验收组进行验收,做出严格的验收报告后,方可结算付款;其次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要求,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合同制。通过各种措施,使项目实施的各项工程数量质量均得到保证,杜绝了不达标工程完不成任务、瞒骗治理投资等现象。从而降低了工程造价,减少了资金的浪费,进一步提高了资金的使用率。
    4.2利用“一矿一沟”,促进项目的实施
    县水利局结合县委县政府出台“一矿一沟、一矿一山”的治理政策,进行全面规划与落实,年终验收,对完不成任务者按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制裁措施,促进了重点治理的速度,为项目的实施做出了更进一步的保证。如:流域的罗家坡煤矿、吉家塔煤矿等,从企业利润中拿出80余万元,用于煤矿风井山头的治理。葫芦塔煤矿出资50万元,治理指定山头一座,完成治理面积54hm2。流域内的所有企业、厂矿都积极筹措资金进行综合治理,回报社会,促进项目的实施。
    4.3培植“水保大户”,带动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以来,积极鼓励治荒大户参与流域治理,并享有资金扶持政策,在流域所属范围的治理户,视年度完成措施面积、治理标准及质量补助资金,由水利局验收直补到户。如流域内民营水保大户崔保全,出资4万元购买四荒地4000亩,享受到国家资金扶持优惠政策后,经过几年治理,完成治理面积2600亩,栽植各类生态树种24.6万株,种草300亩,营造灌木林340亩,建办公室、宿舍4间,雇佣人员长年治理。在他的带动下,又涌现出李永锋、刘玉贵等到八户治理大户,积极整地栽树、闸沟打坝,为加快项目的实施起到了积极作用。
    西安黄河工程监理有限公司忻州项目部 马军旗 孙秋来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