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光明日报:坡耕地水土综合治理显效益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记者何平  2月下旬,一场春雨过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太安乡海西村的坡耕地水土综合治理区,愈显青翠。昔日“下一场雨退一层泥,种一茬庄稼剥一层皮”的荒山秃岭,现已变成了“山顶戴绿帽,山腰梯田绕,山脚瓜菜俏”。
  47岁的海西村村民和世俊指着村西边长满八角树、核桃树、木瓜树的山头告诉记者,他原先承包的
  6亩坡耕地就在半山腰,“过去只知道向山上要粮,毁林开荒,粮食种到山顶,只要一下雨,泥沙直往山下淌。以前辛苦一年,一亩地也只能收百十来斤粮食。2001年把坡耕地改成了梯田,原来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地’,如今变成了‘三保地’。”坡耕地实施水土综合整治后,和世俊一家除了拾掇6亩梯田,还在山头上种植了10来亩核桃树,“这两年核桃卖的价钱特别好,去年全家一年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和世俊喜滋滋地摸了摸挂在腰间的手机。
  平均海拔2890米的玉龙县太安乡,自2000年开始实施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以来,把25度以下坡耕地作为小流域片区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实施坡改梯、坡面水系工程和田间道路相结合的治理措施;同时发展适合高山丘陵区种植经济林木的栽培模式,为460户坡改梯农户共1560人找到了增收致富的路子。
  山绿人变富,坡耕地水土综合治理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已经显现。据云南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云南省坡耕地分布范围很广,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在土层薄的石灰岩地区,以修建石坎梯田为主,将25度以下坡耕地修成水平梯田,配置坡面蓄水池、截(排)水沟、排(灌)渠等小型蓄、引、灌、排工程,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并在基本保证群众口粮的前提下,实现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在土层比较厚、石料缺少的地区,以修建土坎梯田为主,实行以坡面水系整治为主的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来自水利部水土保持司的统计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累计完成坡改梯面积1.63亿亩,其中“十五”期间,经过重点治理的区域,人均基本农田北方增加1至2亩、南方增加0.2至0.3亩,粮食产量翻了一番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数百元。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表示,坡耕地整治对促进农田基本建设、提高粮食产量、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全国18亿亩耕地中仍有坡耕地3.2亿亩,占17.5%,这些坡耕地每年产生的土壤流失量约为15亿吨,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三分之一。例如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每生产1公斤粮食,流失的土壤一般达到40公斤至60公斤。参加水利部开展的水土流失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院士、专家建议,国家应建立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专项工程,以长江上中游、西北黄土高原、东北黑土地、西南石灰岩地区四大区域和以缺粮特困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退耕还林地区、贫困边缘地区为优先实施重点,力争建设1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以稳定解决5000万人吃粮问题,使坡耕地水土流失状况得到缓解,农业基础条件得到一定改善,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农民稳定增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