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科技创新 搞好河南桐柏淮河源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桐柏淮河源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位于豫鄂交界的桐柏山脉中段桐柏县淮源镇境内,淮河东岸,占地面积77.59 hm2。2007年桐柏县淮河流域水保治理工程管理局编制了《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建设项目河南省桐柏淮河源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呈报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批准立项建设。
    桐柏淮河源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以采用科技新成果,推广水土保持先进技术、施工方法和优良植物品种为目的,拟建成为水土保持技术示范基地。项目批准后,桐柏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要求水利局及淮源镇立即组织安排施工,桐柏县水利局和桐柏县淮河流域水保治理工程管理局负责该项目的设计、技术指导、资金管理、进度安排和主要工程措施的实施等工作。淮河源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于2007年开工建设,示范园在园区建设和治理水土流失方面有三大特色,现综述如下:
    1、坡面治理 综合防护
    在林草措施方面,为充分利用和开发项目区内“四荒”资源,绿化荒山荒坡,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山区经济,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采取“造、封、退、改、补”等生物措施治理手段,调整林种结构,合理安排配置模式。园区内共营造水土保持林15.64hm2,生态经济林25.68hm2。在工程措施方面,项目区结合退耕还林项目建设,采取行政性措施,全面实行停恳禁伐,按照统一规划,以“改”为主,根据不同的坡度和土层,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园区内共实施坡改梯治理47.26hm2,岩石成孔荒山绿化技术200m2,植生袋绿化技术600m2,植被混凝土护坡绿化技术400m2
    2、充分发挥优势 实现雨洪资源综合利用
    园区内堰塘遍布,绕山渠蜿蜒曲折,颇有特色。为实现雨洪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发挥绕山渠输水、集水与调水的功能,对现有绕山渠进行改造,进一步完善绕山渠水系网络,将汛期多水河道的水调往少水河渠和干旱地区,实现防洪、排水的优化调度和除害、兴利的有机结合。工程主要包括改造及新建绕山渠1427m。绕山渠均采用浆砌石结构。
    3、科技创新 建设水保示范区
    为推广水土保持科技新技术,探索水土保持治理新思路,我们在示范园区内共建设了5处治理示范区。①径流观测园1座:分别设置旱地、草地、灌木、乔木、乔灌草和对照6个径流小区,进行天然降雨情况下的水土流失研究,揭示地表覆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指导科技园区和其他类似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②边坡植被恢复试验园:设置边坡植被恢复试验园,选择自然边坡,进行植被恢复试验,探讨植被恢复演替规律,为今后制定植被恢复技术措施提供理论指导。③石质坡面治理示范工程:对于区域内的石质坡面,地表岩性多为花岗岩、石灰岩、片麻岩、沙页岩,土层瘠薄。石质坡面治理,采用岩石成孔荒山绿化技术,植生袋绿化技术,植被混凝土护坡绿化技术等坡面治理措施。④实践操作园:在水土保持科研科普教学基地内建立实践操作园,主要为中小学生提供简单实验室,给参观、学习者对水土流失的全过程、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一亲生感受和直观认识,帮助他们理解水土保持知识。⑤水保植物观赏园:桐柏山处于北亚热带向北暖温带过渡地带,该园主要展示淮河源头、淮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树木,既有乡土树种,又包括引进的水土保持植物,有雪松、银杏、栾树、漆树、木瓜、杉树、毛竹、水竹、七叶树等。品种达百十余种,树木近万棵。
    桐柏淮河源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通过探索淮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途径,不断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水平,增强水土保持科技创新能力,为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在淮河源建成集水土保持试验研究、技术示范、生态观光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目前水保植物观赏园已建园落成,在全省乃至全国已引起关注,不仅成为淮河源风景区的新景观、新亮点,团中央、国家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局等,在园区内举办“2007保护母亲河行动—淮河源文化旅游节”大型群众性公益活动。
    李杰  河南省桐柏县水利局水土保持工作站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