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诏安东溪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1986年,诏安东溪流域水土流失面积49816hm2,占土地总面积39.94%,其特点是中、强度流失面积大,占流失总面积的49.2%,危害严重。易诱发山洪、淤积水库、抬高河床、冲毁沙压农田。1986年,福建省省长胡平同志亲临官陂视察,针对严重的水土流失状况指出:“不仅是毛细血管出血,而是大动脉出血,非治不可”。

治理前的诏安火焰山(1986年)
在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当地广大干部群众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47.7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84.5%,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90%,陡坡开荒得到全面禁止,初步形成了乔、灌、林、果共生的良好植被群落,土壤侵蚀模数由3798 t/km2.a下降为961t/km2.a,昔日的荒山秃岭逐渐由红变绿,流沙河变成了清水河,重现青山绿水。不仅水土流失得到治理,还形成了特色产业,严重的水土流失区变为经济林果区,形成“万亩荔枝海”,共有荔枝、青梅、龙眼等优质水果16530hm2,年产量达89596t,产值35838万元。诏安县荣获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官陂草子坝小流域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治理后的火焰山成了万亩荔枝海
诏安县人民政府为纪念和见证这一段遭受严重水土流失的历史,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取得重大成绩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诏安县官陂火焰山建造观荔亭,刻立了观荔亭碑。该碑是目前我省第一块专为赞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显著成效而刻立的碑记。

观荔亭
观荔亭记
本邑官陂镇西南一小山,谓之径头岭,山顶有一巨石,俗称“国防石”。千百年来,方圆数里,草木葱茏,荫庇一方。然经历史、社会变迁,山中树木,屡遭滥伐;残枝剩草,尽成灶灰。山体裸露,沟壑纵横;泥淤河渠,沙压农田;烈日烘烤,热浪袭人,宛若火焰山。周围百姓,苦不堪言。一九八六年,胡平省长亲临视察,谓此乃“大动脉出血”,非治不可。遂拨款壹佰万元,用于水土流失治理。领导关怀,群情振奋,落实承包,受惠于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坡修梯田,拦堵崩岗;造林种果,栽竹植草。苦干无寒暑,汗随苗入土。秃山五载绿,荔枝六年荫。至一九九二年,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为记其功,于国防石顶建亭纪念。次年,胡平同志挥毫题书“观荔亭”之匾。历经多载,水土保持,图治不息。而今登亭,极目远眺,青山环绕,绿叶似海,万亩荔园,尽收眼底,体现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牢记历史经验,再造秀美山川,特立此碑,以记其事,有望来人。
诏安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