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浅谈黄河治理的几点思考与认识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黄河毕竟是一条河性最为复杂的河流,人们仍没有完全掌握其水沙运动规律和特点,因而制约了黄河治理和开发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进入21世纪初,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黄河的防洪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0多年的奋斗使黄河洪水基本得到了控制,但由于洪水的病根——泥沙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所以黄河的防洪减灾问题仍是21世纪初黄河水问题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20世纪治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防洪减淤方略、防洪组织模式和防洪技术在新世纪的适用性、应用条件、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一、关于黄河防洪的思考
    1、到目前为止,黄河的防洪仍然主要依靠技术手段,包括工程技术手段和非工程技术手段。黄河虽然也开辟了滞洪区,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建立一套可操作的防洪管理机制,洪水保险等仅仅处于概念和探讨阶段。实际上,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单纯依靠技术手段难以把洪灾降低到最低程度,仅靠有限的空间去防超标准的洪水是困难的,依靠工程技术措施完全消除洪灾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因此,为降低某些稀有频率洪水造成的灾害,引入了滞洪区、洪水保险和灾后重建等机制。   
    2、到21世纪初期,我们确立了“拦、调、排、放、挖,综合处理泥沙”的黄河减淤方略,并在努力实践着这个方略。签于小浪底水库难以彻底解决山东河段的淤积问题,随着南水北调东线的实施,能不能利用东平湖增加黄河山东河段的下泄水量以减缓该河段的淤积?现在应进一步考虑的问题是:其一,作为解决泥沙问题的根本措施,依靠水土保持现有措施到底能把泥沙拦截到什么程度?水土流失要治理到什么程度才算理想状态?治理到理想状态需要多长时间?治理水土流失有没有更快捷的模式?其二,随着水沙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等运行条件的改变,作为实施“拦、调、排”泥沙的主要工具,小浪底和三门峡水库到底能在多大程度、多长时间内使下游河道不发生淤积抬高?怎么样运用才能达到理想目标? 其三,下游两岸“放”沙的余地还有多大?“挖”沙能解决多少问题?其四,即使综合运用“拦、调、排、放、挖”手段,30年或50年后的黄河下游淤积发展势头能否得到控制?要实现“下游河道不抬高”的目标,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3、现行的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布置方案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现已大部分布设实施完毕,并在归顺河势、限制游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进入21世纪初,随着小浪底水库的投运,以及黄土高原大规模生态环境建设的逐步见效,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将发生重大变化,那么,现有整治工程布局能否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已经成为亟待考虑的问题。
    4、小浪底水库已经投入运用多年,用人们对发展经济的渴求越来越强,有关滩区及滞洪区的有关政策是否也可以在科学研究论证的基本上做些调整?下游大堤以内均是黄河的正常行洪区,这是以往黄河防洪的基本思路,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滩区185万人口和360万亩耕地每年都面临洪水的威胁,群众无法安居乐业;北金堤等是规划的黄河滞洪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这种状况是由于当时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防洪标准的提高,必将付出更高的社会和经济的成本,人们似乎应该在防洪标准和防洪成本之间做出较为合理的选择。
    5、现行的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布置方案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现已大部分布设实施完毕,并在归顺河势、限制游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进入21世纪初,随着小浪底水库的投运,以及黄土高原大规模生态环境建设的逐步见效,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将发生重大变化,那么,现有整治工程布局能否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已经成为亟待考虑的问题。
    实际上,洪水本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自然水在特殊时期的特殊反映,因为洪水泛滥区域内有了人类社会,防御洪水才被赋予了实际的意义。这些是我们至今仍未建立的。可见,现有的黄河防洪减灾体系仍然是一个不完整的体系。因此,防御洪水的真正目的是“减灾”,所以国家领导人指出要建立和完善黄河防洪安全保障体系。从“减灾”这个角度讲,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应该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用于调控制约洪水的工程技术措施,包括水库、河道、堤防、水保工程、蓄滞洪区等工程体系,以及用于支持该工程体系有效运行的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洪水调度系统、人防队伍等,这些条件是我们已经基本具备的。二是用于调整规范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以适应洪水规律、减轻洪灾损失的防洪管理措施,包括防洪风险管理体系、防洪保险、蓄滞洪区管理与赔偿、洪灾损失评估体系等。
    二、关于黄河水资源的思考
    在黄河水资源高度紧缺的今天,在人们寻求水资源的“开源”途径时,除了跨流域调水外,不能不把目光投向洪水。曾几何时,人们修建水库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汛期多余的水调节到非汛期使用,然而一旦水库具有防洪功能,防洪即变为其首要功能,其他功能只能是兼顾一下,于是汛前必须把库水位降低到汛限水位以下;洪水季节,人们往往忘却了非汛期缺水的煎熬,恨不得一瞬间就把洪水排泄入海。而要使洪水真正成为资源,必须对传统意义上的汛期、汛限水位和防洪库容做一个深入而客观的分析,为不同时段、不同频率的洪水设定一个既保证防洪安全又兼顾蓄水的汛限水位和防洪库容。这种方式如果发生在水资源丰沛的南方,当然无可非议,但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北方,我们有没有可能换个思路?实际上,洪水不仅是资源,而且是上帝恩赐我们的宝贵资源。
    1、目前,黄河水资源的开采度(含地下水)已达60%,而国际公认的流域水资源合理开采度是40%;据2000年黄河水质评价结果,全年劣于Ⅲ类水质的Ⅳ、Ⅴ和超Ⅴ类水质的河长为4440km,占评价总河长的61.3%,远超过全国平均水污染水平(47%)。21世纪初,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下游防洪能力又将进一步提高,但水资源的供需形势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更加严峻,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初黄河最大的水问题。黄河水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相关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是由于水资源的大量开发,使黄河水资源供需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在进入21世纪初之时,我们有必要客观审视20世纪人们在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在充分吸取国内外在水资源开发利用领域中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探讨实现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黄河流域及相关区域内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
    2、进入21世纪初,由于人们生态意识和市场意识的增强,水在其再分配过程中最引人注目将是两大问题:一是生态及环境需水量,二是水权水市场。因此,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不但非常必要,而且应当早日进行。随着南水北调的脚步越来越近,原来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就要失去其应用前提。那么,当客水接替了原黄河水的部分服务对象后,黄河水的再分配问题将成为21世纪初黄河水管理的重要课题。人们对水的属性和功能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即水不仅要为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基本生活服务,还要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服务。实际上,为生存环境服务本是水在远古时期的唯一功能。但由于人类的生存需要,如今不得不牺牲掉一部分生态和环境用水。但当沙尘暴频频向我们进攻、当母亲河频频亮出河底,我们不得不沉思:是否该给生态和环境留点水?为维持人类生存的最低限生态和环境需要多少水?怎样才能实现人类、自然、资源的协调共处?
   3、可见,我们对黄河水的统一管理范畴不仅包括径流,还应该包括雨水和地下水。但遗憾的是,由于我们目前对黄河水的自然循环系统,包括三水转化关系、发展演变趋势等仍缺乏系统的研究,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水管理很难实现。此外,如何及时掌握各有关省区的实际引耗水量和未来月旬内的实际缺水量、如何及时掌握未来降雨量等,也是制约黄河水量调度方案得以科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在支流取水算不算参与分水?当年的分水方案分的是地表水,那么在河流外抽取了地下水和拦截雨水,会不会影响地表可供水?实际上,自然界的水系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降雨—径流—入渗—蒸发—降雨”这个水循环中,人类无论触动其任一个环节,都将影响到其他环节。20世纪末的水危机终于促成了黄河水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但当我们开始按照20世纪80年代中期拟定的分水方案进行操作时却常常陷入尴尬:当年的分水方案分的是全流域的水,即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但我们实际能调度的只能是干流。
    因此,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强化了新时期黄河发展的观念,在具体形式上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创造性的内涵。真正认识了这种特征和内涵,就会能动地反映到具体工作中,从而指导和推动黄河治理实践的发展;就能自觉地根据现代黄河可持续发展要求,调整工作重点,制定相应政策,推动黄河治理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在现阶段,根据黄河经济实力和水利建设所面临的艰巨任务,我们只能在管理软件建设上加快向现代化黄河治理、可持续发展水利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转变,在工程硬件上,根据当地经济实力,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现代黄河,这种转变需要一个较长过程,重视和加强对水资源利用的宏观控制,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措施的综合并用逐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必须全力抓好工程项目的建设,使其尽早发挥效益。
    河南兰考黄河河务局:  宣红革  孙百学  孙百学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