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召开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6月5日上午,贵州省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省长林树森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以科学的精神、务实的态度、扎实的工作,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全方位地向石漠化宣战,努力遏制石漠化面积扩大的趋势,还青山绿水于人民,造千秋福祉于后世。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副省长禄智明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发改委负责人在会上就《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的意见》、《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和《贵州省石漠化综合防治示范县(市)实施方案》三个文件的起草作了说明。省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市(州、地)政府(行署)、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代表就三个文件进行了讨论。
林树森说,石漠化综合治理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事关全局和长远的一项战略性工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省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但石漠化面积也在以每年2—3%的速度扩大,这不仅制约了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直接威胁到我们有限的生存空间。石漠化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投资量大。当前,国家将石漠化治理提上议事日程,在全国确定了100个综合治理试点县,并将我省55个县纳入试点范围,为我省加快解决石漠化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林树森指出,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为过度开发起主导作用,特别是过度垦殖、过度樵采和坡地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是造成我省石漠化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必须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石漠化问题,才能真正取得实效,避免出现反弹。他要求,要从石漠化的形成原因入手,统筹考虑人的需求和生态的需求,寻求一种既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的发展模式,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要积极推广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在加快建成农村人口人均半亩有效灌溉面积的基础上,朝着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的目标迈进,切实提高水稻单产和水稻产量在我省粮食产量中的比重。要积极推广晴隆模式,加快发展种草养畜,大力引进省外和境外优强龙头企业,促进我省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要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方针,全面开发利用替代能源,大力发展多户共用的大中型沼气池,切实减少山区农民对柴草的利用,避免过度樵采加剧石漠化程度。要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大力推进生态移民,重点将生活在生态恶化、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地区的农民群众转移到中心城镇周边安置,随着城镇的逐步发展壮大把这部分人多数变为城市居民,切实减轻石漠化地区的人口压力。
林树森强调,要从石漠化的形成机制入手,积极实施人工干预,加快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步伐。他指出,“缺水少土”是石漠化的基本特征,在人工干预过程中,控制了水与土的形成和分布,也就控制了石漠化的发育和空间分布。要通过建设“三小”微型水利工程等措施,拦蓄地表径流,使水不乱流,避免在降雨过程中地表径流对表面土层产生强烈的冲刷,造成水土流失。要把加强地下水的勘查、开发利用和从有水源的地方长距离管道送水,作为解决石漠化地区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先探后采、统筹安排的原则,从最缺水和最容易找水的地区入手,提高地下水勘查和开采的工作效率。开发利用地下水,必须切实摸清地质状况,科学进行论证,避免在可能产生岩溶塌陷的地方抽用地下水,同时,要防止过度抽采,避免造成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他说,植被既能起到固土的作用,又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恢复植被既是石漠化治理的目的,也是石漠化治理的手段。要按照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因地而宜、因时而宜,系统地、有步骤地考虑石漠化地区植物的引入,使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尽快见到实效。要坚持把植树造林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一项基本手段,充分用好国家支持我省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各种机遇,用五年时间再建成营造林面积1500万亩。要组织力量对全省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切实避免和纠正在退耕地上复耕的行为。要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对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地区进行人工干预,在潜在石漠化地区预防石漠化的形成;对于强度和极强度石漠化地区,主要采取生态移民搬迁,封山育林育草等措施,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
林树森强调,要从石漠化的治理需要入手,整合资源,多管齐下,统筹安排,系统推进,形成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合力,全方位地向石漠化宣战。要加快形成科学、严密、全面的治理规划体系,切实加强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统筹打捆使用石漠化综合治理各类资金,充分调动石漠化地区群众参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积极性,依法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
贵州省水利厅水保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