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巡礼之四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宁夏西吉车路沟小流域坝系建设与运行管理并重
 
    本站讯 西吉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位于黄土高原腹地,属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县份,全县总土地总面积3143.8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2833.2平方公里,占总土地总面积的90%。境内有黄土丘陵区、土石山区和河谷川道区三种地貌类型,有葫芦河、清水河、祖厉河三条主要水系,支流有滥泥河、马莲河等57条,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成为水流集中的通道,常年的水流冲刷、切割土壤,侵蚀河床,吞食农田,是造成该县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曾有专家断言,严重的水土流失和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是导致西海固地区贫穷落后的最根本原因,如果不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宁南山区经济发展就没有出路,群众致富就是一句空话。
    为了从根本上防治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近年来,在各级党政组织及业务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西吉县委、政府把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提出了“生态强县”战略构想。坚持“政府导演、水保搭台、各业唱戏、农民受益”的工作机制,结合退耕还林(草)、农田基本建设、生态移民搬迁、农业结构调整、封山禁牧等,按照林草上陡坡,农田上缓坡,坝系进沟道、科技进农田、养殖进农户的“二上三进”治理思路,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草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协调发展;以兴建骨干工程为龙头,以坝系建设为主体,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实现治沟骨干工程出精品,流域治理出典型,治理区域出效益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县共建成水保治沟骨干工程87座,中小型淤地坝50座,控制流域面积606.52平方公里,总库容9271.48万立方米,可淤地9721.38亩,已淤地3250亩。
    特别是2003年以来,水利部把淤地坝作为三大“亮点工程”启动实施以来,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给予了本县极大的项目倾斜和资金投入。县上抢抓这一历史性机遇,从项目前期工作,制定工程规划着手,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先后建成了车路沟、聂家河,正在建设三合、唐家河流域坝系,完成了马建、浅岔河小流域坝系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为全县今后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淤地坝为主要内容的坝系工程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以车路沟为例的坝系建设,以显示出了巨大的效益。
    车路沟小流域坝系工程是黄河上中游管理局15条坝系试点工程之一,于2003年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审查立项,经发改委、水利厅批准实施。项目涉及偏城、白崖、吉强3乡(镇)8个行政村,总面积89.5km2,于2004年动工实施,2005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先后建成车路沟、盘路湾等10座骨干坝,17座中型淤地坝,21座小型淤地坝,新增库容1486.7万m3,拦泥库容501.09万m3,可淤地1.5万亩。
    “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这是当地群众对淤地坝建设成效的高度概括。并形象地称淤地坝为流域下游的“保护神”、解决温饱的“粮食囤”、改善生态的"奠基石"、脱贫致富的“钱袋子”。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治沟骨干工程为骨架,大、中、小型淤地坝相配套,拦、排、蓄相结合完整的沟道坝系防护体系,在拦截泥沙、蓄洪滞洪、减蚀固沟、增地增收、促进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第一,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有水就有希望,有水就有一片绿洲,这是项目区人民对未来发展的一个最基本认识。由于该县属干旱半干旱山区,水资源贫乏。淤地坝工程可充分拦蓄地表径流,在工程运行前期可作为水源工程,解决当地农业生产用水和人畜饮水困难问题。特别是2001年,全县发生连续四季干旱,骨干工程有效解决了项目区8个村1.5万人、0.8万头(只)羊畜的饮水困难,而且还向周边群众提供水量4.5万立方米。
    淤地坝在工程运行期间,可作为水源工程,解决农业生产用水和发展水产养殖业。同时,淤地坝通过有效的蓄洪滞洪,将高含泥沙的洪水一部分转化为地下水,一部分转化为清水,通过泄水建筑物,排放到下游沟道,增加了沟道常流水,涵养了水源。坝系建成后,为下游5480亩沟台地提供了可靠的灌溉水源。
    第二,浇灌农田,淤地造田,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1亩水浇地的生产能力相当5亩旱地的生产能力,能解决2人的吃饭问题。发展淤地坝工程成为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生活问题的一条捷径,是贫困地区农民的人造“绿色工厂”。可以说,一座坝就是一座桥梁,一个粮仓,一片绿洲,一个钱庄。
    同时,淤地坝将泥沙就地拦蓄,使荒沟变成了良田,增加了耕地面积。坝地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抗旱能力强,成为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据大坪水土保持试验站监测,坝地土壤含水量是坡耕地的1.8倍,坝地粮食产量是梯田的2-3倍,是坡耕地的4-6倍。当地群众流传着“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的说法。
    第三,发展经济,解决了部分群众的花钱问题。坝系工程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水资源。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帮助群众发展水浇地,2005年以来在车路沟项目区配套小高抽50台(套),上水管7.5千米,移动软管10千米,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500亩,完成了下堡流域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小型泵站6座,铺设管道27.77千米,配套滴灌设备4467套,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340亩,新增粮食产量105.12万公斤,增加产值147.17万元。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以坝系工程为依托,建成蔬菜大棚77座,种植香菇、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仅此一项年可增加收入1.8万元,不仅满足了项目区内需求,还有剩余蔬菜外销,使群众实现了增产增收。由于该县山大沟深,沟壑纵横,交通问题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通过淤地坝工程的建设,坝路结合,坝顶成为连接沟道两岸村组的桥梁,促进了工程项目区交通网络的形成,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减少了村组的修路、建桥等费用,从另一个方面减轻了农民负担,帮助农民增收。车路沟骨干坝建成后,当地一位70岁的村民激动地说:“过去因沟道阻隔,每斤洋芋比沟对面都低2分钱,我们20多年的盼望,今天终于实现了。”
    第四,控制水土流失,加快了生态环境改善。以小流域为单元,淤地坝通过梯级建设,大、中、小结合,治沟骨干工程控制,层层拦蓄,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在泥沙的汇集和通道处形成一个人工屏障,使大量的水资源得到深度开发利用,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水浇地面积的增加,使群众的生活得到了保障,极大地调动了项目区群众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为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了条件。
    第五,转变群众生产经营观念,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项目区已建淤地坝水质良好,水源充足,项目区内以地膜覆盖、种草养畜、优质马铃薯种植为主的种植、养殖业步伐明显加快,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全面推广。车路沟、下堡村积极探索应用聂家河流域总结出的“坝、窖、池、田”联网使用模式,以“梯田+井窖+地膜覆盖+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形成了高效节水型雨养农业的基本模式,由过去靠广种薄收单一的传统农业向多元化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成为全县知名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先进村和脱贫致富的典型村。
    第六,坝系工程是最亮丽的风景,成了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车路沟坝系已建骨干坝发展水面养殖220亩,年产鲜鱼0.36万公斤,产值5.76万元。每到星期天,都有人拖家带口到各坝库区进行钓鱼游玩,使坝系工程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水资源贫匮乏是造成该县经济落后、群众贫困的主要根源。开展以淤地坝为主的沟道治理工程建设,不仅能够拦蓄泥沙,淤地造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而且是防治沟道侵蚀、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措施。在长期的建坝实践中,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和当地群众,都总结出了许多经验性做法,并且效果良好。
    一是认真做好前期工作是坝系建设的基础
    前期工作质量的高低是坝系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淤地坝工程建设具有面广、量大、分散的特点,技术性和社会性很强,如果前期工作不扎实,工程建成后就很难获得预期效益,甚至会造成严重危害。因此,项目前期工作中必须严把三关:一是规划可研关,坚持 “以防洪保安、效益优先”的原则确定项目。对领导重视、群众积极性高,方案合理可行的工程,优先考虑建设;二是设计关,深入实地,认真勘测,仔细研究,进行多方案比选;三是审批关,坚持科学态度,严格审批程序。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是促进淤地坝顺利实施与运行的关键
坝系建设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能否抓出成效,根本在认识,关键是领导。近年来淤地坝建设,县上通过强化政府职能,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效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把淤地坝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夺取农业丰收,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来抓,进一步增强了干部的责任感。在工程实施中,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层层明确防汛职责,逐坝落实防汛预案,做到防汛组织、物料、技术、人员“四落实”,保证了工程安全施工、安全度汛、安全运行。
    三是“四制”是淤地坝工程建设质量的保证
    在车路沟坝系工程建设中,按照《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管理办法》,全面推行了“四项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骨干坝的施工和所有淤地坝工程的监理必须通过招投标方式择优确定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库容在100万立方米以上的骨干坝须具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或水工大坝工程专业承包三级以上资质的单位承建;骨干坝的监理由具有水利工程丙级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乙级以上资质的监理单位承担;不论工程规模大小,均全面实行质量监督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管理淤地坝建设工程,对未批复的工程不准开工建设,无中间验收的不予竣工验收,变更设计不履行报批手续的不予验收,工程施工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的不予验收,不落实防汛责任制不予验收,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工程进度、工程投资和施工质量。
    四是积极总结推广先进适用的筑坝技术和坝系建设模式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总结出了一套比较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建坝技术成果。水坠法筑坝、碾压法筑坝、涵卧管斜卧管配套定型设计等成果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既快捷便利又经济安全的良好效果。在坝系建设模式上,一是流域面积较小的沟道,建坝顺序采取由沟口到沟头,由支沟到毛沟,自下而上分期打坝,上拦下种,淤种结合;二是流域面积较大的沟道,建坝顺序采取由沟头到沟口,由毛沟到支沟,自上而下分期打坝,在上游淤地坝基本淤满可以利用时,再打下坝,滞洪拦淤。由沟头直打到沟口,逐步形成坝系;三是在较大的干支沟内,采取干沟发展川台地以生产为主,支沟以滞洪为主的沟道治理形式,干支沟各坝按区间流域面积分组调节、控制洪水,形成拦沙、蓄水、排洪、淤地、生产有机结合的工程体系。
    五是加强运行管理、力促效益发挥是淤地坝建设的目标
淤地坝建设对促进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意义重大,其运行安全及效益发挥与当地经济发展及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淤地坝的运行管理上,认真贯彻落实地方政府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管护责任制。
    首先是根据国务院体改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区水利厅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西吉县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西吉县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细则》,经县人民政府审批出台,为淤地坝运行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其次是淤地坝建设项目立项前,由工程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提交承诺,落实管护责任,将管护责任逐级落实到乡、村、个人和经营者手中,使淤地坝的产权与管护权相统一,经营权与管护权相统一。第三是工程建成验收后,按照有关法规制度及时向工程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移交,确保了工程正常运行。2004年车路沟坝系16座工程刚刚竣工,就被当地群众抢着承包,有一位固原市人大代表由于外出,错过了竞价承包机会,今年1月找到水利局,要求加价500元承包经营。
  西吉县开展大规模的淤地坝建设,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并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地方政府重视,群众要求迫切
  多年来,该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淤地坝建设,组织、发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坚持不懈地大搞淤地坝建设;制定颁发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办法制度,为淤地坝的建设和安全运用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与制度保证。淤地坝改变了农业基本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被群众比喻为命根子、粮屯子、钱袋子,广大干部群众要求加快淤地坝建设的呼声强烈,热情空前高涨。
  2、 建坝技术成熟,经验丰富
  经过长期的建设实践和科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建坝经验,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淤地坝建设技术规程、规范,淤地坝CAD辅助设计技术、水坠筑坝等先进的筑坝技术等成果的研究和推广,解决了淤地坝规划、设计和施工中的技术难题。特别是自1986年开展以治沟骨干工程(骨干坝)为主体的坝系建设以来,进一步探索出了淤地坝大、中、小联合运用的成功模式,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相配套的技术不断完善,一些典型的沟道坝系雏形已经形成,为大规模开展淤地坝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经验。通过积极推行承包、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明晰了责、权、利,调动了群众参与建坝、管坝、使用坝地的积极性。
  几十年的生产实践,使工程建设从规划、设计、立项、审批,施工、验收到管理、运行,基本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培养、锻炼了行业业务技术骨干,造就了一大批具有筑坝经验的农民技术员,成为淤地坝建设的生力军。
    3 、淤地坝建设经济可行
  通过对本县已建成淤地坝的调查分析,淤地坝不仅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仅拦蓄泥沙一项,效益就十分显著。据调查,在黄河下游河床清淤1立方米泥沙,需投资十几元,而在上中游,淤地坝每拦1立方米泥沙,所需投资仅2元左右。同时,淤地坝淤出的大量坝地,土质肥沃,连年丰收,是当地人民群众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黄土高原地区大规模开展淤地坝建设是一项一举多得的重大举措。
    4、筑坝材料和劳动力资源丰富
  黄土高原地区土层深厚,黄土广泛分布,具有质地均匀、结构疏松、透水性强、易崩解、脱水固结快等特点,是良好的筑坝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农村联产承包制的全面推行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深入落实,为淤地坝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市场。
    综上所述,开展黄土高原地区大规模淤地坝系建设,不但十分必要,而且可行,具有巨大的综合效益和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供稿单位:宁夏水利厅水土保持局
    组织策划: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