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巡礼之八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人说山西好风光 淤地坝建设引方向
入夏时节,当你来到山西隰县河沟、半沟流域时,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近百座大小淤地坝层层设防,数不清的条带和鱼鳞坑星罗棋布,千余亩沟坝地的作物郁郁葱葱,已经成活的绿树镶满山坡,这是隰县人用双手和汗水绘出的又一幅锦绣图画。淤地坝作为水利部提出的三大“亮点工程”之一,不仅亮在了隰县的沟壑之中,而且更亮在了隰县人的心坎上。
2000年以来,该县抓住沟道坝系建设项目的机遇,坚持坝随沟建,地随坝修,树随坝栽,路随坝走的建设思路,连年实施,逐步推进。全县累计完成像河沟、半沟这样远近闻名的典型坝系小流域达到15条,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人们不仅重视淤地坝的建设进度、质量、效益和管护,而且更注重小流域人工治理和封禁治理的结合。按照“林果上山,粮田进川,坡面草灌,牛羊入圈”的建设思路,为实现全县“治沟打坝种粮,封山退耕建园,温饱富裕小康”的奋斗目标,虽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与汗水,却换来了五谷丰登和满目翠绿的美景。
总结多年来的建坝实践,主要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特色:一是主、支、毛沟统一规划相结合。在主沟道内修筑大型骨干坝,在支沟道内因害防设,布置中、小型淤地坝,在小型毛支沟内修筑谷坊,全力实施沟道综合治理工程。二是大、中、小型淤地坝配套相结合。在每3—5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内,以国家投资为主体,建设大型骨干坝,控制整个流域面积的来水来沙,保证整个坝系农业的安全。在骨干坝以下沟道内,采取淤垫相结合的办法,建设中、小型淤地坝,坚持谁治理,谁拥有的方针,营建吨粮田。这些大、中、小型淤地坝通过合理配置,功能互动,发展高效坝系农业。确实保证了全县的粮食生产。三是建、管、用并重相结合。在坝系建设中,全部实行了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报账制、监理制“四项”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在骨干坝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实行护坝田制度,以坝淤地,以地养坝,实现了坝系管理的良性循环。在坝地使用过程中,通过建立管理协会,设立管理基金,对坝系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促进了淤地坝和坝地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四是实施封、治、育综合治理相结合。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土流失防治理念,科学划分综合治理区、生态修复区和封禁治理区,充分利用大自然自我修复的能力,实行小治理,大封禁的措施,加快治理小流域的步伐。经过近年来不懈的努力,昔日洪水泛滥、水土流失、交通不便、荒山秃岭的河沟、半沟流域,如今变成了坡绿,沟平、粮丰、路通、民富的生态经济小流域。
“阴边水渠阳边路,梯级坝地顺沟修”,隰县小流域坝系农业显示出了强大的经济效益。像半沟2号骨干坝,目前全县已建成50座,中、小型淤地坝531座,谷坊900多处,淤地总面积达3万余亩,占全县粮食作物面积10万亩的三分之一,而沟坝地粮食总产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坝系农业卓有成效的建设和管理,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为国家退耕还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确保了全县的粮食安全,为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供稿单位:山西省水土保持局
组织策划:黄河上中游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