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巡礼之十四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步伐意义深远
本站讯(记者孙太旻)正当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时,淤地坝建设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做好2003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封山育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淤地坝’等多种工程措施,搞好水土保持。”2003年,水利部党组把淤地坝建设列为中国水利三大“亮点工程”之一启动实施,为确保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长期淤地坝建设实践,大量调查结果显示,大力发展淤地坝坝系工程,已成为黄土高原地区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普遍认为:
——加快淤地坝建设是黄土高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目前仍然有近1000万贫困人口。该区人民群众能否脱贫致富,将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的如期实现。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贫困的根源。淤地坝是控制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能就地拦截泥沙,形成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既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又解决了交通困难,促进了城乡贸易;通过有效的滞洪,调节汛期洪水,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解决当地人畜饮水乃至发展灌溉等;淤地坝建设还可以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拉动内需,实现群众的脱贫致富达小康。因此,加快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确保黄土高原地区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快淤地坝建设是促进西部大开发和确保黄土高原生态安全的需要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该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极不相称,这就要求在开发建设的同时,必须同步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淤地坝建设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开发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快淤地坝建设,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退耕还林及封禁保护,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和确保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加快淤地坝建设是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的关键是当地群众要有长远稳定的基本生活保证。淤地坝建设形成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和饲料基地,使农民由过去的广种薄收改为少种高产多收,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与国家退耕政策相配合,就能够保证现有坡耕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为植被恢复创造条件,实现山川秀美。例如甘肃环县赵门沟流域依托坝系建设,累计退耕还林还草3250亩,发展舍饲养殖1575个羊单位,既解决了林牧矛盾,保护了植被,又增加了群众收入,较好地实现了一举多赢。
——加快淤地坝建设是快速减少入黄泥沙和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需要
黄河的根本问题是泥沙。黄土高原地区,特别是7.86万km2的多沙粗沙区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只有加快黄土高原地区,特别是通过对多沙粗沙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对1.88万km2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进行沟道坝系建设,可有效地控制该区大量的粗泥沙进入黄河,使下游河道淤积得到根本性缓解,真正实现“河床不抬高”的治黄目标要求。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发展淤地坝,能有效制止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稳定沟床,减轻沟道侵蚀,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工程措施。按照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要求,明确提出到2010年要达到年均减沙5亿t,2020年实现年均减沙7亿t。根据现有淤地坝的拦沙效益,通过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合理配置的沟道坝系建设,辅以其他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就完全能够实现上述减沙目标。因此,加快黄土高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是快速减少入黄泥沙和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关键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