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巡礼之二十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甘肃省环县城西川坝系工程建设成效与做法
 
    本站讯 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北接毛乌苏沙漠南缘,总土地面积9236 km2 ,多沙粗沙区面积和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到全县总土地面积的100%和99.8%,其中强度侵蚀面积8460 km2 。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二和第五副区,由于沟头快速塌陷延伸,沟床剧烈下切,沟岸不断扩张,形成沟进人退,耕地、村庄、道路“三上山”的严重局面,是黄河上中游多沙粗沙水土流失重点县。全县总人口34.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5万。县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旱、冻、风、沙、洪、雹、虫“七灾”俱全,水土流失危及生存,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的国扶贫困山区农业县。
    为了从根本上遏制贫困,改变山穷水劣的落后面貌,变资源劣势为经济优势,县委、县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聘请有关专家和组织农、林、水、牧等农口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多次深入实地进行蓄水保土、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全县经济的研讨,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县上明确提出了“修饭碗田,走退耕路,念草木经,发畜牧财”的生态农业建设思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先后组织实施了黄土高原世行贷款水土保持一、二期,黄河水保生态工程蒲河一、二期,小流域坝系建设及水保生态等重点建设项目。经过多年干部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目前全县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2698.4平方公里。其中:人工造林958.7平方公里,人工种草999.2平方公里,机修梯田692.7平方公里  ,封禁治理47.8平方公里,建设大、中、小型淤地坝305座,其中骨干坝97座。全县范围内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打坝固沟、蓄洪拦泥造田发挥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设坝系已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
    2003年水利部把淤地坝建设列入“三大亮点”工程之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抢抓机遇,努力工作,积极争取,新上了城西川、铺沟两条坝系建设项目。立项实施的环县城西川坝系规划布设淤地坝66座。其中骨干坝16座、中型淤地坝8座、小型淤地坝42座。目前已竣工骨干坝10座、中型淤地坝8座、小型淤地坝42座。已经省验收组验收的2002—2004年骨干坝6座。市验收组初验的2005年木瓜台骨干坝1座。市验收组验收的2002—2005年的中小型淤地坝37座。其中中型淤地坝8座,小型淤地坝29座;目前正在开工建设的骨干坝1座,小型淤地坝13座。建成的淤地坝工程初步形成了以拦沙、防洪、灌溉、生产道路、生活用水相结合的坝库工程体系,生态、社会、经济等各种效益正在初步显示,蓄洪拦沙效益尤为突出。其经验做法为:
    ——加强领导,规范建设程序。淤地坝作为沟道工程施工难度大,因此,县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坚持把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作为工程建设的生命来抓。在淤地坝建设中,严格程序,规范管理,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2004年淤地坝工程项目启动实施之初,县政府就成立了淤地坝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计划、水务、水保、城设、审计、财政、监察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在县水保局设立坝系项目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并严格落实四项制度:一是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县水保局为法人建设单位,县局成立了由8名工程师组成的淤地坝工程建设技术小组,县项目办抽调专门工程技术人员12名,明确职责任务,具体负责工程建设中的日常管理工作;二是实行招投标制与合同管理制。我们按照水利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甘肃省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和庆阳市水保局《关于淤地坝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对骨干坝和国投资金超过50万元的淤地坝全部实行公开招标,注重资质审查、业绩考察和资金信誉等要素,择优选择施工单位。对国补投资不足50万元的中小型淤地坝,面向社会公开报名,注重业绩,以议标形式确定施工队。施工企业及工队一经确定,签署内容完备的施工合同,严格实行合同管理;三是实行建设监理制。选择有相应资质的黄河监理公司,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理,根据监理结果和工程进度,实行阶段性验收和资金支付;四是推行公示制。所有淤地坝建设工程都以公告的形式将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任务、国家投资、群众投劳、建后管理责任单位等主要内容,向项目区群众公开,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我县城西川坝系、铺沟坝系工程建设实施以来,骨干坝在省、市各级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全部实行了公开招标,工程建设中由黄河监理公司派驻旁站监理工程师按“三大控制”目标对工程质量及进度进行了全方位监理。
    ——落实责任,强化工程管理。为了全力实施好淤地坝工程建设项目,项目管理人员很在建管结合上动脑子、下工夫。一是制定完善管理制度,从严规范施工行为。为确保施工质量,并结合实际讨论制定了《环县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县局派驻施工现场的技术人员长期蹲守现场,跟班作业,与监理工程师密切配合,对清基、削坡、碾压、安装、浇筑等施工关键部分和隐蔽部位,严格实行质量控制,做到不留死角、不留隐患,确保工程安全;二是在工程管护责任的落实上,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环县淤地坝产权改革的实施意见》,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任组长,计委、财政、水务、水保、乡镇等部门参加的淤地坝产权改革领导小组,按照“谁承包、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以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出让经营使用权,落实防汛管护责任。对已建成的单坝工程,由县水保局和所在乡镇以村为单位,共同张榜公示,公开承包、拍卖、租赁。目前城西川坝系已竣工初验的6座骨干坝、8座中型淤地坝和24座小型淤地坝工程使用、管护、防汛、维修等责任全部以合同的形式落实到户到人。对已建成末承包到户的,确定专人值班管护。同时,为了确保工程运行安全,还建立了管护人员同县、乡、村三级防汛联系网络,将坝系工程纳入县防汛重点工程进行统一管理。
    ——防汛抗灾,确保工程安全。每年汛期来临之前,主管部门都要对淤地坝工程进坝道路、工程运行、应急抢险物资、人员、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对库区水位高、群众去秋投放鱼苗的给每个放水卧管制作钢筋网确保泄水养鱼两安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签定管护合同,明确防汛值班责任,确定防汛值班人员,全面落实防汛管护责任。特别是到汛期,县水保局及时向每座工程防汛值班人员通报县气象台发布的重大天气预报,尤其是今年工程防汛责任更为突出。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环县震感强烈。通过及时对坝系工程、防汛道路进行了全面排查,末出现大的安全隐患,总体运行正常。但由于沟道地质复杂、沟深坡陡、侵蚀剧烈、土质蔬松,对部分工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特别是近两年新建和在建的工程都程度不同的造成一定损失。5月16日跟据检查实际情况,及时召开工程防汛震灾抢险会议,按照检查提出的维修计划及时进行全面抢修,确保每座工程在汛期道路畅通、安全度汛、正常运行。5月27日水利部、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省、市领导及专家检查该县淤地坝工程防汛震灾工作时给予了充分肯定。
    ——统筹协作,综合治理求实效。淤地坝建设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规划布局,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控制水土流失。在淤地坝建设过程中,以沟道工程为重点,以每座骨干坝控制区为单元,集中力量,统筹资金,全力配套,合力打造。县委、县政府通过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保障了流域综合治理所需投入与整体效益的发挥。城西川坝系项目被黄委列为示范坝系建设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打破行业和部门界限,变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采取统筹搭配、项目整合的办法,将淤地坝建设项目与水保生态、道路建设、人饮解困、种草养畜、结构调整等项目有机结合,配套实施。形成了一套“水保搭台,政府导演,统一规划,各投其资,各尽其职,各论其功,农口一盘棋,合唱一台生态农业建设大戏”的创新工作格局。2004年以来,坝系项目区先后配套项目新修砂石路4条、31.7公里,新修工程进坝土路36公里、人工造林1.05万亩、新修梯田4880亩、梯田埂边栽植黄花23.6万丛、种植紫花苜蓿2500亩、新建人饮集流场水窖170处、建养畜暖棚13处,发展舍饲养畜280多头。目前在坝系项目区已建立了“山峁林草、坡掌梯田、沟道打坝、道路畅通”的山区生态综合治理模式,为坝系项目顺利实施起到了试点示范作用。
    ——建管并重,开发利用显效益。淤地坝建设是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环县淤地坝工程的实施,逐步探索出“建设有权、管护有责、开发有利、产权明晰、滚动发展”的新机制,有效地优化了资源配置,推动了区域内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增长。一是建立水沙监测体系。先后在城西川坝系建立了3个雨量站和1个水沙监测站,对坝系项目区工程蓄水、减沙、沟道水沙变化、坡面水土流失进行长年全面对比监测,建立长期监测数据库,跟踪调查流域内不同部位治理前后水沙变化情况,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二是拦沙蓄洪造田成效显著。截止2007年底,全县共修建起的86座骨干坝、219座中小型淤地坝据监测统计,防洪能力达到4240万立方米,减少入黄泥沙3088万吨,特别是在县城北部,为稳定沟头延伸、保护掌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淤地造田增产增收的效益明显。从目前全县已完善配套的铺沟、七里沟、赵沟门等8条坝系及形淤成的1.2万亩坝地综合开发利用效益突出。据统计资料显示,正常年景下每亩坝地的单位面积产量是坡耕地的3倍以上,成为当地群众的“饭碗田”。铺沟坝系由于上游铺沟二坝等工程的实施,铺沟一坝已淤成的800多亩坝地,现已全面开发利用;四是库区蓄水为发展灌溉和解决人畜饮水提供了水源。干旱危及生存,水是当地群众的命。建起一座淤地坝就能形成一个天然的地表水库,当地群众借农网改造之及,自己出钱把农电拉到了坝肩库区,积极发展农田灌溉,库区蓄水为干旱年份的人畜饮水提供了水源保障;五是以坝代路有利于改善生产交通条件。环县山大沟深,交通困难,隔山种地,隔沟相望的生存现状比较普遍,一座淤地坝等于是架起了一座土桥,便捷了生产交通。许多淤地坝被群众称为“便民桥”;六是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把实施坝系项目工程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来起,坝系项目沟道工程、道路、田、林、草等各项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了基础。
    总之,淤地坝工程建设在黄土高原地区特别是在多沙粗沙水土流失严重的环县,已成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当地生产条件的基础措施。今后水土保持主管部门还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不断开拓进取,克服困难,进一步探索淤地坝建管新机制,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把坝系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好,管理好,使其发挥出坝系更好的综合效益,造福于当地人民群众。
 
    供稿单位:甘肃省水土保持局 
    组织策划: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