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巡礼之十九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韭园沟流域坝系建设典型示范作用明显
 
    本站讯(记者孙太旻 通讯员徐立青 孙广民)韭园沟流域,因上世纪六十年代荣获“全国水土保持十大样板”而闻名,韭园沟流域的淤地坝坝系建设,因起步早、标准高、成效显著而源远流长,并且在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近年来,该流域以沟道淤地坝建设为主要措施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管理、规划设计、工程布局、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效益监测评价等一系列实施成果,也为黄土高原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韭园沟流域位于陕西省绥德县城北5km处,是无定河中游左岸的一条支沟,流域面积70.7km2,主沟长18km,沟道平均比降为1.2%,沟壑密度为5.34km/km2,流域海拔高度在820~1180m之间。该流域在行政区划上属绥德县韭园乡管辖,现有22个行政村,2739户,人口10922人,劳力4370个,人口密度为154人/km2,是该类型区平均人口密度的2倍以上。流域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土地贫瘠,地形破碎,严重的水土流失,治理前群众生活贫困。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而且对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确保黄河下游“河床不抬高”十分不利。为了探索该地区水土保持治理方向及途径,1953年黄委在此设立了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并将该流域选为试验研究基地,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与单项措施的一系列试验研究工作。50多年来,在地方政府、广大群众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科技人员战胜各种困难险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采取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方法,先后在农、林、牧、水及综合治理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数百项专题试验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为开展大面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示范推广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作为水土保持主要治理措施的淤地坝、水平梯田、山地果园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三道防线”,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乃至全面大面积推广,效益十分显著。大量的试验研究成果在黄土高原乃至全国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都起到了典型的示范推动作用。
    50多年的建坝实践和巨大成效,使黄土高原原本十分脆弱的千沟万壑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为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证。特别是近年来,地方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在流域机构的科学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把淤地坝工程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扩大农田土地面积的关键性措施来抓,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以流域为单元,以坝系建设为主体,按照“系统、高效、兼顾、并重、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加强管理,讲求效益,全面兴起了淤地坝坝系建设热潮,流域内每年各类淤地坝及坝地快速增长,对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淤地坝坝系的迅猛发展,不仅养育了一方纯真质朴的老区人民,而且也使这特殊的地貌类型赋予了淤地坝的特殊地位:“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家有三亩坝,天旱也不怕。”这已成为黄土高原地区老百姓对淤地坝最形象的比喻,因为淤地坝坝系建设把千沟万壑变成肥沃的“保命田、致富田和幸福田”。
    一说到淤地坝,绥德县韭园沟流域的村民们都会激动不已、夸夸而谈,并举出很多让人兴奋的实例。三角坪村民王凯就曾经指着一眼望不到头的沟坝地对记者说:“我们这一带以前寸草不生,人烟稀少,满眼都是茫茫的明沙。1996年开始,镇的领导带领我们打坝、平地,还安装了喷灌设备。几年过去了,现在有的沟岔变成了水库,有的变成了平地。我们在地里种上了树苗,因为能浇灌,树苗长势挺好。村里每年秋后都要组织义务工整修坝地,村民们对此没有过任何怨言。”每当要出义务工时,王凯都争着向前,拿他的话来讲:这可是给自己干活啊!时任王茂庄村老书记的王光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村治理前是深沟烂圪岔,荒山秃岭,十年九旱,一到下雨,满沟滚石头,群众过着汤菜半年粮,一遇灾荒,生活都无望的光景。是黄委绥德水保站五六十年代在此进行治理并试验打淤地坝成功后,才使我们摆脱了苦日子。现在的王茂庄,一眼看去村前村后,沟沟岔岔都是淤地坝,群众再也不为口粮担心了。尔格群众打坝的积极性可大了,所有能够打坝的地方全都打上了坝,而且好多都是群众自发的,没要国家投资一分钱。当记者打听并找到70多岁的郝左珍老人曾是当年打坝专业队的铁姑娘时,她坐在自家坑头上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当时她正是20多岁的小媳妇,参加了村里的农业基建队,专业打坝,她喊号子,那些词还都是她信口自编的,其中《打磙子》是这样唱的:“八个人,八股绳,呀嘿呀嘿嗳……往上升;个阳阳地朝前走,个阳阳地朝后行,早起就吃白菜汤,个个吃得肚子涨,一起努力鼓干劲,打起硪来喜洋洋,同志们啊,往起升,呀嘿呀嘿嗳……往起升;石老爷实在耐,打起坝来种庄稼,拦泥挡水治沟洼,栽树种草为国家,贫穷落后连根拔,呀嘿呀嘿嗳……连根拔”。这首硪工号子真实再现了当年农民生活的艰苦,劳动欢快的场景和治沟治山的劲头。正如当地农民所说:“不是当年的艰苦奋斗,战天斗地搞治理,就没有现在的好光景”。
    陪同采访的绥德县水保局技术人员讲,该村后来又引用绥德水保站实验成功的水力冲填筑坝的技术,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按照“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小多成群,大小结合,配合骨干,蓄种相间,轮蓄轮种,计划淤排”的坝系规划布设和防洪、拦泥、生产相结合的坝地利用办法。在沟谷中,修筑了防洪、拦泥、生产三结合的大、中、小型淤地坝,以巩固沟床拦蓄径流、泥沙,变荒沟为良田。为当地淤地坝建设起到典型示范作用。经过多年努力,目前该村现有大、中、小坝24座,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沟道坝系,淤出旱涝保收的坝地400多亩,水地40亩。通过淤地坝坝系建设,还促进退耕还林2000亩,建设高标准梯田110亩,果园270多亩,台地2700多亩,林地240亩,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多元。梯田上都种上了果树,在全村196户中,有80多户安上了电话,95%以上的人家装有彩电,1/3的群众用上了电磁炉,90%以上的人家安上了自来水,逐步走上了小康幸福生活。
    目前,韭园沟流域通过淤地坝坝系建设,实现了将泥沙就地拦蓄,使荒沟变成良田,增加了耕地面积,许多沟道实现了川台化,水沙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农民朋友开始走向了富裕之路。据黄委绥德水保试监测调查显示,韭园沟流域坝淤地坝系形成后干沟净增耕地面积占坝地总面积的28.3%,支沟增地更多。坝地已成为当地群众基本农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很大作用。尤其是干旱年份,即便坡地颗粒无收,而坝地却依然稳产高产。由于有高产稳产的坝地做基础,不少地方走上了少种精耕、集约高效的新路子,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为了进一步做好韭园沟流域淤地坝坝系的完善配套建设和管理工作,黄委绥德水保站协同县水土保持主管部门,自1999年起,结合陕西省政府每年从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等资金中划出的专项资金用于淤地坝建设。特别是2003年,国家启动了黄土高原淤地坝试点工程建设项目,结合黄委投资的韭园沟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对该流域的淤地坝坝系建设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与此同时,按照“明晰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结合陕西省政府出台了的《陕西省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若干规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经营等形式,有力地推动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使流域内210多座淤地坝大都出让了经营权,较好地实现了以坝养坝的良性循环,走出了一条以改革促发展的新路子。在淤地坝建设中,他们坚持严把“三关”(规划设计关、审批立项关和施工验收关),积极推行“三项制度”。对达到一定投资规模的大、中型淤地坝和骨干坝工程,全面推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和建设监理制。对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工程,逐步推行了招标投标制,组织公开招标。榆林市水利水保局会同县有关部门,坚持每年对淤地坝建设与管理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重点查资金使用情况、查工程进展情况、查工程建设质量、查安全度汛措施落实等,较好地促进了淤地坝建设与管理的良性发展。
    据实地调查了解,截止2006年底,该流域已建淤地坝211座,布坝密度为2.98座/km2,其中骨干坝27座、大中型淤地坝40座、小型淤地坝144座,分别占总坝数的12.80%、18.96%和68.25%。形成总库容分别为骨干坝2603.2万m3、大中型淤地坝1149.34万m3、小型淤地坝为331.88万m3。已淤库容分别为骨干坝为1271.10万m3、大中型淤地坝为776.20万m3、小型淤地坝315.20万m3。可淤地分别为骨干坝206.51hm2、大中型淤地坝为121.75hm2、小型淤地坝80.55hm2。已淤坝地骨干坝为121.86hm2、大中型淤地坝为92.34hm2、小型淤地坝为72.57hm2
    目前,该流域坝地面积与流域面积之比为1/24,基本上达到了坝系相对稳定要求的比例,实现了洪水泥沙不出沟。2005年10月,黄土高原专家考察组在韭园沟流域进行考察时,对黄委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及绥德县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部门联合、资金捆绑、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综合治理思路,及韭园沟流域坝系建设成效、坝地面积与流域面积之比达到1/24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普遍认为该流域坝系工程建设的科学布局方式、建设管理机制、投资管理模式和运行管护方法等,对黄土高原地区乃至全国类似区域沟壑工程建设都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
    韭园沟流域50多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践,特别是淤地坝坝系建设以来,彻底改变了以往的贫穷面貌。这些成效的取得,主要得益于黄委绥德水保站、当地政府、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得益于上下努力,齐心协力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黄泥沙,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基础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的结果。实践证明,淤地坝坝系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于民的富民工程,值得大面积推广和大规模建设。只有这样,黄土高原地区才能够不断涌现出“沟里坝连坝,山上林草旺;家家有牛羊,户户有余粮”的富裕山庄,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
 
    供稿单位: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
    组织策划: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