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水土保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尝试与思考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远景目标。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的提出就切入了这一点,更加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建设秀美赣县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立足科学发展,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对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加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赣县关键在农村,实现途径是新农村建设,新形势下,水土保持工作要向服务新农村建设转变;坚持以农民利益为本,继续发挥水保推动产业发展的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切实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科技含量;完善政策机制,进一步搞活水土保持工作;拓宽工作领域,加大水土保持服务力度;发挥综合协调职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为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生态资源的合理保护、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有力保障,构建了秀美屏障。
    一、创新工作思路,参与规划设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新村镇
    注重规划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村庄保持整体长足发展的有力保障。水保部门坚持新时期水保工作新思路,不断完善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能源草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实施、各具特色、有利示范的原则,做好水保生态建设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衔接和融洽,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态进行统筹安排,一方面把水保生态的理念、要求和做法融入到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对水资源保护、点源及面源污染控制、产业开发、人居环境改善进行统筹考虑,对水系、道路、农田、村庄、绿化、美化、景观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和整治,另一方面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进一步完善水保生态建设规划,注意把新农村建设中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吸收到水保生态规划建设中,不断丰富水保生态建设的内涵,做到水保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有机结合,坚持山上与庭园统筹、治山与治村兼顾、绿化与美化并举,探索了以道路为线、以村落为点、以山坡为面的综合治理技术路线,形成了“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山头成规模”的绿化美化格局,把开展整治建设的示范点建成具有江南山水风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建设的亮点。对各个示范点派出水保技术人员全程参与规划工作,在自然村的规划设计中都体现了和谐自然的理念,因地制宜地打造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实现田园、山水、民居、道路、绿化的和谐统一,充分发挥出古树形成的独特小生态系统功能,在规划建设中注重了对古榕树、古樟树的保护,“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塑造成村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风景线。
    全国村庄整治示范点——吉埠镇枧田村是体现水保生态建设的典范,该村在青山绿水环抱中映印出一派自然和谐的田园风光,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示范点,在该点建设中我们除认真抓好“三清三改”等基础工作外,着力立足长远,谋划未来,按照“一村一品、一村多业,因地制宜,扬优成势”的原则,帮助村落订好产业发展规划,建立起“绿色银行”。在培植产业上,重点以枧田冰糖柑为主,发展壮大冰糖柑、金水梨和养殖等市场前景好,见效快产业。种植冰糖柑面积近200亩,金水梨100亩,养鸭大户2户,养猪大户5户,开发水面养殖80亩。大力提倡“猪—沼—果”、“猪—沼—鱼”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搞“山腰种果、果园养猪(鸡)”的立体生态农业开发,使生态文化成为时尚,深入人心。
    二、创造工作平台,搞好治理开发,培植高效生态新产业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方建设新农村,关键在于保护和合理利用当地水土资源,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效益,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农村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提供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治理开发这篇文章,必须坚持治理开发与发展区域经济相结合、与脐橙产业为主的“兴果富民”工程相结合、与“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实施“治理一条小流域,扶持一批治理开发大户,创办一块精品示范基地,培植一个特色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水保“五个一工程”,不断提高治理开发效益和水平,使之成为我们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效的载体和抓手。为此,我们遵循“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选择水土流失严重、人口密集,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充分利用赣南的水土光热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构建“一流域一品”的小流域经济格局,从小流域治理开发催生出富民惠民的大产业。
目前,全县在综合治理开发的小流域内,按照“一户一山窝”和“一片园、一栏猪、一口塘、一个沼气池”的模式进行连片治理、规模开发的水保基地30个,开发治理面积9147.7公顷,发展经济果木林838公顷,示范和带动了当地具有特色和优势的高效生态新产业的发展。
    素有民间生态卫士之称的白鹭乡退休教师钟恩伟,不忍看着原本秀美的家园被崩岗侵蚀破坏,从96年起,他带领一家人,先后投入8万多元,在崩岗侵蚀的地方,探索开发式治理路子。选择较大的崩岗在采取上截、下堵等工程措施后,在崩谷内整修成高标准的反坡台地,栽种经果林如脐橙、密梨、金水二号、板栗、篁竹等,将昔日的崩岗开发成了一块面积约3.4hm2的果园。同时在园内建起了猪舍,沼气池,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实行“猪—沼—果”立体开发。如今,果园年产值达10多万元,年养猪收入上万元。在他一家的带动下,白鹭、田村等崩岗区有300户农户以户包形式,采取这种模式参与崩岗治理开发,整治崩岗300多处,利用崩岗开发果园3000多亩,让危害极大的崩岗变成了一个瓜果飘香、鸡欢鱼跃的“聚宝盆”,这一开发式治是模式产生了极佳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赣南日报》对这一治山与治穷相结合的开发模式第2007–654期刊发了《敢叫崩岗变沃土》的专题报道。
    三、创优工作环境,强化监督执法,巩固和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果
    为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新形势,水保部门积极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拓展监督执法的工作领域,筑牢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屏障,一方面严格监管矿山开采、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城市新区等大规模开发建设项目落实水保措施的行为,防止人为水土流失对农村、农业、农民的侵害,健全方案编报评审、监督监测、水保设施验收和技术评估的监督执法工作机制,做到开发建设项目开工前有符合要求的水保方案,建设中按批复后的方案建好水保防护措施、建后搞好绿化、美化和生态恢复。另一方面把新农村的村镇建设和产业开发纳入监管体系,主动提供规划设计、方案编报等技术服务,及时查处新农村建设中的水保违法行为,规范有序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到水保监督执法工作机制与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有机结合,不断巩固和发展好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在果业开发中,严格落实水保配套设施,贯彻落实水土保持“一三五”政策措施,即20亩以上新办果园必须编报一份水土保持报告表,经水保部门审查批准后放可动工开发;禁止毁林开发、禁止25度以上陡坡地开发、禁止挖土机夫防护上山作业;实施山顶乔灌草戴帽,山腰环山等高梯田及坎下竹节水平沟,山脚塘坝拦沙蓄水、坡面及田埂种草固土、周围及进场公路水保林防护等五项措施。
    四、创立工作机制,注重宣传教育,培育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新农民
    新农村建设激发了广大农民改善居住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唤醒了农民长期以来迫切希望改变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的愿望,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水保部门因势利导,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示范点为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充分利用标语、光盘、画册、电视等媒介向农民宣传灌输水保生态理念,增加农民“珍惜水土、爱护家园”的水保意识。以水保示范基地为载体,对农民进行水保实用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授果树栽培、病虫害防治、水保措施建设等知识,为农民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服务。把生态道德建设作为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创建水土流失警示教育基地,建立生态教育长效机制,强化农民生态建设的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把农民培育成具有水保生态理念、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和素养的新农民。
    通过举办图片展《哭泣的家园》,宣传水土流失地对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现实破坏和进行水土保持地方的秀美生态,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力,使受教育者深深认识到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自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理念。同时,我们坚持在项目区举办水保与果业开发实用技术培训班,现场讲解水保实用技术知识,阐明水保与果业开发相互关系,教育农民从生态角度搞好农业综合开发,赠送科技资料下乡,帮扶农民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协助农民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提升农民的经营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
    水土保持工作本来就是一项贴近农村,贴近实际的基础性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水保生态支撑做基础,只有健全完善基层水利水保工作,不断加强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水土保持设施的运行效率,才能更好为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水保生态支撑。
   
    江西省赣县水土保持局  黄 强  钟 瑜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