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巡礼之二十四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甘肃庄浪庙龙沟坝系工程建设成效与做法
 
    本站讯 庄浪县淤地坝建设在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和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1992年开建堡子沟骨干坝以来,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全县10条重点小流域内建成骨干坝、淤地坝45座,坝控面积达到138.93平方公里,总库容1648.6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2554万元。据初步计算,各类工程可拦截泥沙50万吨,蓄水总量达到460万立方米以上,可发展梯田灌溉面积1.5万亩,能解决干旱山区3.5万人畜饮水困难,有效控制了沟道水土流失,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坝系建设已成为全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又一“亮点工程”。
    以该县的庙龙沟小流域淤地坝试点工程为例,作为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2005年审批立项的坝系建设项目,计划用3—5年的时间,在流域内建设骨干坝15座,中型淤地坝15座,小型淤地坝9座,使104.60平方公里流域总面积中的64.96平方公里得到控制,总库容1248.67万立方米,拦泥库容574.13万立方米,总投资2358万元。项目自2005年底启动实施以来,严格按照设计组织实施,目前工程进展顺利,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先后建成骨干坝、淤地坝19座(其中今年新开建7座),坝控面积43平方公里,配套坝系道路19条64公里,封禁治理坝系沟道57平方公里,完成总投资131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40万元,地方配套473万元。
    在十多年的建坝实践中,该县的淤地坝建设工作从前期到建设管理,经过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探索,已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可供借鉴。
    一是立足前期规划,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根据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水土保持淤地坝试点工程的建设目标,从2003年开始,通过对全县集水面积在50km2以上的庙龙沟、岳堡沟、外儿河等十三条典型小流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水土流失与防治现状进行全面调查,以及各流域沟道工程地质与水文特征、沟道工程现状、坝系地址、建坝资源进行实际勘察与论证,确定在中上游主沟道建坝条件优越,适宜布设骨干坝,中下游受建坝条件的限制,不适宜布设坝系工程。并在一、二、三级支沟先后布设治沟骨干工程141座,中型淤地坝123座,小型淤地坝299座。依据《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可行性研究编制大纲》的要求,在大量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提出在18年(2003—2020年)内,按照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沟、后主沟、先建淤地坝、后建骨干坝的原则,逐步规划建设庙龙沟流域、岳堡沟、外儿河、章麻河、乐正川、试雨沟、张余沟、石桥沟、何家川、葫芦河、朱河沟、何马沟、清水沟流域等13条坝系,为实现淤地坝坝系全面发展而奋斗。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科学的工程建设机构。庄浪县小流域坝系试点工程,是实现梯田化后,适应新时期全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新举措。为了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加强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水保部门根据淤地坝建设期3—5年的实际,及时上报县上领导,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淤地坝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形成了“县级领导挂帅,政府部门牵头,水保部门负责,各级组织协助,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环境建设领导机构,要求各领导、各部门单位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注重协调,形成合力。并设立了淤地坝建设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规划设计、组织施工、质量监督、物资供应、财务管理、施工安全及防汛度汛等工作,组成强有力的工作实体班子和施工队伍,选派专业素质较强的技术人员进驻流域,蹲点抓工程建设,形成自上而下、由部门到社会科学的工程建设管理机构。
    三是严把工程质量,建立规范的项目管理机制。淤地坝建设是国家水利部在新时期实施的一大水保“亮点工程”,也为县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更快更好的机遇。为了把淤地坝试点项目建设好、管理好,县上始终把“提高项目执行标准、规范项目管理、健全技术服务、提高工程质量”作为项目建设的核心环节来抓。每年选派一批优秀年轻技术人员参加省部级等业务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组织参观周边市县生态环境建设典型示范工程,不断提高科技新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坚持“执行工程项目法人制、技术终身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帐制”,2005年由县政府下发了《庄浪县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对项目法人、技术责任人、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做了明确的规定,并将“三同时”制度始终贯穿于整个建设工程,基本做到了设计、审批、施工、监理、验收、总结 “六到位”。在组织形式上,把淤地坝建设的任务纳入部门、乡镇年度重点工作计划,进行安排部署,实行目标管理,形成逐级抓落实的良好局面,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加快了建设进度。
    四是严格财经纪律,形成规范的资金运行机制。目前,全县实施的淤地坝建设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属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因此在资金管理上,县上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实行专款专用、专户存储,并自觉接受审计监督。在工程建设中,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项目投资计划,杜绝随意调整建设资金的现象,并在施工阶段,聘请国家有资质的工程监理公司进行全程监理,凭验收监理单申请报账,实行监理报账制,堵塞资金漏洞,确保国家工程建设资金的安全使用,提高资金运作能力。
    五是明确建管责任,完善坝库管理机制。为了进一步提高工程效益,巩固建设成果,县上根据上级水行政部门制定的淤地坝建管办法,结合县域实际,适时制定了《庄浪县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和《庄浪县水土保持淤地坝承包经营管理办法》,明确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职责,规定每个工程在建成后,必须设立管护哨所,确定管护人员,落实管护责任。同时,大力推进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首先把全县已建成的45座坝库移交给工程所在乡镇,乡村选派有经营能力的农户45人,进行承包管护,然后采取招商引资、股份合作、租赁、承包以及创办经济实体的形式,极大的促进了淤地坝发展产业化能力,从而不断提升了坝库的综合效益。水保部门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坝库工程安全检查,及时解决坝库运行及承包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淤地坝工程“有人建、有人管、更有人经营”,10年来各工程运行良好、无损坝现象。
    六是狠抓服务措施,提高工程质量。淤地坝工程建设既要有进度要求,更要有质量保证。为此,主管部门对施工技术人员每年不定期地进行业务知识培训,通过组织考试,持证上岗,不仅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熟练了操作技能,而且进一步规范了外业工作。特别是在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下,由于“两工”取消,如何把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县上首先转变施工方式,改善服务理念,不断探索各种新途径,想方设法调动群众参与水保治理的积极性。一方面按照 “一事一议、民主协商、群众自愿、政策公开、投入公开”的原则,通过村民委员会表决并做出承诺,由工程所在乡(镇)组织项目区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并把部分工程承包给乡、村、社三级组织,组建施工专业队施工,解决劳动报酬,尽可能把国家投资的水保项目转化为当地群众的劳务收入,让群众在投工的同时得到实惠。另一方面,将土方开挖、输水工程采取合同制的形式承包给有资质的工程队施工,既保证了建设进度,又提高了工程质量。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调整了产业结构,促进了生产发展,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惠泽于民。
    七是建立健全坝库防汛制度,确保淤地坝工程安全度汛。坚持时刻树立防大汛的意识,每年对全县运行的淤地坝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排查,建立排查档案,制定整改措施,筹措资金,加快维修进度。详细制定《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骨干坝、淤地坝度汛方案》,并从成立防汛度汛领导小组、组建强有力的防汛抢险队伍、加强巡视和防护工作、组织机构等方面作了全面安排部署。进一步落实各坝库管护人员责任,靠实抢险队伍,一旦发现险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实施全力抢险。组建以村支书、村主任为总指挥,以基层民兵为主体,群众联合作战的方式,确定每座坝由60人组成,并准备了足够的草袋、涝勾、抽水机械等抢险物资,安排专门值班人员,坚持24小时值班制,一遇暴雨险情,立即组织人力、物力全力抢险。特别是对未达到防汛高度的新建坝库,一方面加快工程建设进度;一方面采取开挖导流渠、安装抽水机械、加高迎水面等应急措施,力争把险情降到最低程度,确保各项工程的安全度汛。
    庄浪县自淤地坝建设项目实施以来,由于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乡村组织的迫切需求、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以及淤地坝所发挥的综合效益等直接作用,一度出现了抢坝、争坝的建坝巅峰时期,从而加快了全县淤地坝建设步伐。随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淤地坝工程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乡村面貌、提升山区群众经济收入能力上均发挥出了明显的优势,淤地坝已成为全县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工程和亮点工程,并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作用。
    ——流域初步形成坝系化,有效改善了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自1996年开始,已在全县10条重点小流域内累计建成治沟骨干坝、淤地坝45座。据初步计算,各工程措施每年拦泥总量达到92.8万吨,蓄水总量达到672.25万m3,可发展梯田灌溉面积1.2万亩,解决干旱山区3.6万人畜饮水困难。各类工程已拦截泥沙50万吨,拦水总量达到460万m3以上,相当于100万亩梯田一年的蓄水量。配套建成农田道路380公里,不仅提高了流域农田道路网络化水平,而且为增强商贸流通、提升群众生产生活能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都起到了有效的支撑作用。
    ——流域淤地坝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近年来,依托坝库蓄水,大力培育适宜流域发展的区域产业,按照“梯田+科技+兴水+调整”的模式,以整山整流域为单元,以优质梯田为载体,推广旱作农业实用技术,全县先后形成了水泉湾2000亩杜仲示范基地,石何沟2800亩早酥梨示范区,沈岔沟1000亩花椒示范点,牛家沟1200亩坝产业开发基地,以及川边坝库养鱼和胡塬坝库果园等一批有特色的综合开发示范小区,配套小型提灌工程,发展有效灌溉面积5000多亩,形成了以水资源利用、梯田综合开发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小区,为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促进农民创收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如双堡子沟流域川边骨干坝建成后,承包给本村农户宋银录,利用坝库水资源,投入1万元开发坝库养鱼产业,年创收5万元以上。从而辐射带动了全县坝库承包经营和产业化发展,目前,有6座坝库开发养鱼产业。
    ——以坝带路,促进流域商贸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在加快淤地坝建设的同时,建成坝系道路100多公里,成为连接沟道两岸的桥梁纽带,对改善山区交通条件、建设新农村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深受当地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通过淤地坝建设,既改变了人畜行路难的状况,又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了流域内农产品的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依靠坝库水资源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发展民营经济12家,年收入达50万元,兴办各类农副产品加工点26处,年创收48万元。流域商贸经济的初步形成,已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多人,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淤地坝坝建设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山区人畜饮水、用水困难。该县多年均降雨量只有480毫米左右,且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十年九旱,旱涝成灾是该县的实际。多年来,干旱缺水严重困扰着群众的生产生活,全县逐步加快淤地坝建设步伐,平均每年以4座坝的建设速度稳步推进,每年增加蓄水量近50万m3,加之全县人饮工程的连续实施,目前全县已有20多万人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使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为边远地区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搭建了基础平台。随着国家工作重心转向农村,政策向农村倾斜,以及实行“两免一补”和取消“两工”,粮食直补等支农政策无一例外地表明国家在进行生态补偿机制的有益探讨,都是提高黄土高原地区农民生活水平的坚强后盾和有效保证。
 
    供稿单位:甘肃省水保局、庄浪县水保局
    组织策划: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