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巡礼之二十七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陕西米脂对岔流域以建坝为主沟坡兼治见成效
 
    本站讯 对岔流域位于陕北米脂县城东12公里处,是东沟流域的一个支流,其土地所有者对岔行政村隶属印斗镇。全村有246户,1020人,460个劳力,总土地面积5.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0人。
    对岔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始于上世纪50年代。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积极探索,从80年代开始走上了以建设沟道淤地坝为主要内容,治沟与治坡结合,治理与开发利用并重,工程、生物、耕作三大措施配套实施的治理之路,探索出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地貌单元的“三道防线”,即“梁峁缓坡修梯田,陡坡耕地种林草、沟道里头打库坝”的治理模式,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也使流域农民群众逐步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截止2007年,全流域已修梯田1500亩,打坝15座,淤地坝290亩,建蓄水池3座,蓄水4.7万立方米,灌地120余亩,人均“三田”1.5亩,栽植经济林1150亩,人均1.5亩,营造乔木林200亩,灌木林1428亩,种草1400亩,治理面积4.05平方公里,治理度达79.4%。
    对岔流域综合治理的显著特点是:沟坡兼治,重在治沟,池坝结合,蓄灌配套。长期以来,对岔流域在搞好坡面治理的同时,先后在沟道内建设淤地坝15座,平均每平方公里建坝3座,坝地面积占到了坝控流域面积的1/18.7,基本形成了洪水泥沙不出沟相对稳定的坝系,从根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较好地实现了增产、增收、致富、减沙的目标。在淤地坝坝系建设布局中,坚持按照当地水土保持主管部门的规划设计要求,上游兴建拦泥坝,中间兴建蓄水坝,下游发展水地坝地,形成了上拦中蓄下灌的格局,充分发挥了拦、蓄、灌的综合效益。为了防止坝地盐碱化,在120亩水浇坝地下面修建了长1030米的排水涵洞,3池相通,适时排放多余地下水,从根本上消除了盐碱化问题,使坝地的保收率长期达到了100%。即便是一般年景,对岔流域的坝地产粮也在18万公斤左右,人均产粮180公斤。通过沟道淤地坝建设所形成的水坝地,由于长期高产稳产、集约经营,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解放了生产力,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的增产增收。大量淤地坝的建设配以高质量的坡面治理措施,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流域的生态环境,而且促进了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步伐,为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奠定了人力、饲草的良好基础,现如今全流域猪存栏数达到3200头,羊300只,牛78头,养殖业的收入占到了人均年收入4500元的60%以上。
    目前,对岔流域已形成了以淤地坝坝地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建设,以沟坡良好的植物措施保护淤地坝的正常运行、高产稳产、高附加值造福农民群众的良性循环。一个以沟道坝系建设为主体的治沟与治坡相结合,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配套,减沙与改善生态环境相协调,增产增收与小康社会建设相促进的治理、开发与防护体系,正在为黄土高原地区实现山川秀美和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典型的示范样板。
 
    供稿单位:陕西省水土保持局
    组织策划: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