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青海省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青海省在水土保持工作中,不断深化水保生态建设认识,注重实践,遵循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确定和坚持符合青海实际的水保发展思路,小流域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成效,主要体现在“三增加、三减少、三改善”,即增加了基本农田、增加了粮食产量、增加了群众收入;减少了坡耕地面积、减少了土壤侵蚀量、减少了贫困人口;改善了农牧业生产条件、改善了生态环境、改善了群众生活水平,促进了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发挥了水土保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的基础作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带给黄河流域诸多生态的、经济的和社会方面的效益,据粗略的宏观分析,“十五”期间各类完建的水土保持项目共计减少土壤流失量427.29万吨,增加降水有效利用量1953万立方米,增加林草植被面积13.94万公顷,提高植被覆盖度28%,增加粮食产量570.78万公斤,增加经济收入1770.96万元,流域收益人口达到36.8万人,其中9.95万人实现脱贫。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对当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周边地区乃至下游省区的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有力的支持了全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主要表现在: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据达标验收的小流域资料汇总计算,东部农业区治理后的土地利用率由50%以下提高到70%,最高的达90%,未利用土地由50%以上减少到30%以下。
    ——改善了农牧业生产基本条件。水土流失严重的东部农业区,水平梯田由治理前占耕地的25%增加到50%以上,林草覆盖率由10%增加到30%以上。同时,60%以上的人畜饮水困难得到解决。
    ——提高了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经过水保综合治理的小流域人均产粮达到400公斤以上,比治理前提高1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00元提高到1000多元,最高的可达2000元。“十五”期间我省稳定脱贫的60万人,其中50%以上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达标区内。
    ——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通过水土保持各项治理措施,每年拦泥保土1000万吨以上,拦蓄径流0.8-1亿立方米,达标的小流域一般蓄水减沙效益达50%-60%。洪水发生率大幅下降,人畜伤亡、毁坏土地、河道淤塞等损失明显减少。
    ——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在综合治理的小流域内,群众参与水土保持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商品意识、市场观念不断增强,学科学、用科学、建设家乡的热情不断高涨。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