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北京水务报》社论: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有了一把好“尺子”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备案并于近日正式出版发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地方标准。该标准规定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调查、评价、规划、治理、监测、验收的有关概念定义、技术指标和方式方法,是规范我市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一本技术指南。
    《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的颁布实施对推动我市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汇集经验,量化成果。我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沟、支、干’统一规划,‘点、线、面’综合治理,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经过近7年的努力,全市山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小流域综合治理已经进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新阶段。但由于区域、功能、途径、时限、措施的不同,各区县的发展水平及对生态环境的支撑力也不尽相同,必须汇集各种经验,量化各方面成果,实行分类指导,实现生态清洁小流域标准化建设。因此可以说,《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是应运而生的产物。
    第二,以尺为度,有据可查。现代科技的发展可以把任何事物用数据加以量化或定位;反过来,任何事物的时空状态都可以找到数据归宿。就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而言,我们所追求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过程和结果,而且要清楚楚明白,随时掌控。我市规范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有两条线路,一是技术实施:从2001年就开始运用“3S”技术与数学模型技术,将山区划分为547条小流域,2003年又开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目前全市已建设50条生态清洁小流域。这些项目为构筑 “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奠定了生态基础。二是标准集成。该规范的主要内容涉及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过程的6个方面,引用相关标准18项,规定建设原则5条,提出评价指标13个,对21项主要治理措施的建设原则和有关技术指标进行了规定。“规范”的编制从2005年开始启动,2006年形成初稿,编制过程中向40多个单位及国内本领域知名专家征求意见,前不久,由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实施,随后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备案。此标准的出台,是我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工作一个新的起点,也将使这一惠及首都发展的事业更加规范,更加科学。
    第三,示范引路,借鉴推广。实行标准化建设和标准化管理,是解决难题的一条捷径,也能偿到许多甜头。拿北京市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工作来说,面对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人为因素突出等问题,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如同一剂良方把北京上风上水的山区营造的干干净静,水碧山青。近些年的成绩可概括为三个方面:通过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污水排放、巩固提高水质,有效地保护了水源;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优化水土资源配置,促进了新农村建设;通过实施封河禁沙育草、退稻还林还旱、退耕还林还草以及恢复湿地,维护了河流健康生命。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们坚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是分不开的。日前,我市密云县、延庆县被国家环境保护部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县”,这两个县均位于我市重要水源保护区,按照“养山保水、进村治水、入川护水”的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在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源、改善生态和环境等方面作足文章,成绩突出,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可以肯定地说,我市的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举措是一块金牌,其示范引路和借鉴推广意义将逐渐显现。
    在得知《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获国家有关部门同意正式出版后,局党组书记焦志忠同志欣然批示:这个“标准好”。一项工作既有物质成果,又有技术规范成果,这才是高水平。如何落实领导的要求?如何运用“规范”扩大我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影响力?笔者认为,有三点需要注意:学习掌握“规范”内容,落实“标准”一丝不苟,总结经验推而广之。
 
    北京市水务局 供稿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