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青海:树立生态保护理念 建设三江源区公路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该区域平均海拔4200m以上,气候寒冷、江湖密布、植被低矮稀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由于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流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里,因此该区的生态环境对全国乃至东南亚地区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然而该区又是青海省的偏远落后地区,加快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当地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交通部门在三江源区新改建公路上万里,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但是随着公路建设活动的开展,不可避免地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新增水土流失,使三江源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如何解决好三江源地区公路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摆在交通建设部门面前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近年来,交通建设部门在水土保持、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在公路建设过程中逐步树立生态环保理念,公路建设不仅没有给草原生态环境带来大的影响,还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公路项目建设单位就保护生态环境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
    1、始终在公路建设全过程贯穿环境保护理念
    据青海省交通厅有关人士介绍,三江源地区的公路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同生态环境保护接轨,公路建设全过程贯穿生态保护理念:在项目前期工作阶段,坚持公路建设项目与水土保持方案、环境影响评价同时立项、同时建设、同时运营的“三同时”制度;在工可研阶段,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水土保持及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对项目沿线的弃土、弃渣、噪声、灰尘、尾气、生态恢复等进行综合评价;预可、工可、施工图设计等方案的审查论证,邀请并认真听取水保、国土、环保、林业、草原、水利等部门专家的意见,并把节约耕地、尽量少占地、少扰动作为方案比选的重要指标;在项目招标投标中,招标文件中明确约定中标单位的施工行为必须符合生态保护的要求;项目完成后,组织有关水保、环保等部门进行验收,对不到要求的一律不准参加交、竣工验收。
    2、因地制宜,攻关生态恢复技术提高路域绿化美化率
    针对三江源地区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在该地区开展多项可研和技术攻关。选择在玉树州巴塘滩、果洛州醉马滩等不同地区,以公路路基边坡、大型取土场、废弃旧路面为主要试验对象,进行植被恢复技术的系统试验,在路基边坡种植老芒麦、披碱草、早熟禾等作中适生植物,先后完成试验面积1.22hm2。此项研究对恢复公路建设中被破坏的植被,提高植物生物量和保护草地生态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项试验成果推广应用到高等级公路生态保护建设上,推广应用面积达100hm2,节约工程资金500多万元,同时绿化美化了公路沿线。
    3、规范取土、弃渣
    根据公路工程的施工特点,在三江源地区要求所有建设项目不得随意破坏地表植被,规范取土、弃渣的施工工艺,尽量少开便道,减少施工对原地貌景观的破坏;施工中的生产生活垃圾,要集中收集、掩埋。在青康、西久公路改建中,施工单位揭掉草皮集中堆放,定期撒水养护,待工程完工后在取土、弃渣、路基坡面上回铺草皮。
    对历史遗留下来的公路两侧的取、弃土坑进行整平恢复,并种植耐寒、耐旱的优质披碱草。在日月山至格尔木近700km的路段上,全面整平弃土堆、取土坑,规整路基边沟、边坡,还清了几十年来的“历史欠账”。在214国道清结段150多公里的公路改建中,将原设计中每公里2-3个取土坑变更为每3-4公里1个取土坑,并增加运距,将20万m3的弃渣全部弃倒在历史遗留下来的废弃取土坑内。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工程规划处   于杰  供稿)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