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利水保工程建设走笔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京津风沙源水保治理工程
 
  本站讯(通讯员 李建国)“走了一圈看了一遍,总以为又回到原地,其实是山山都一样,坡坡都相似,沟沟差不多,村村欢笑声。”仲秋季节,记者随内蒙古水利厅水保处检查组赴京津风沙源治理区检查,同行的地方媒体记者大伟对每个项目区的水利水保建设都不住地发出赞叹,“要不是亲眼看到,我真不会想到水利水保工程在京津风沙源治理中起到的命脉作用。这样的治理效果,这样大的治理面积,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对于京津风沙源水利水保工程,不光是大伟,就连我们水利行业的专家和领导们,说起来也都兴奋不已。无需置疑,京津风沙源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已突现了其显著的效益。
  自治区水利厅厅长戈锋介绍说,2000年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模之大、投资之多、涉及范围之广、生态效益之显著,是建国以来国家在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的一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宏伟工程。工程实施8年来,项目区水利部门通过开展以水为中心的小流域治理、水源工程建设、节水灌溉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水利综合治理措施,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4个盟市、33个旗县(区)的生态环境,累计完成投资13.28亿元,项目治理区林草覆盖度由治理前的20%平均提高到目前的90%左右,为保护京津地区生态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实现北京绿色奥运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环境支撑和保障。工程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蓄水保土小流域 治山治沟大生态
  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冯国华向记者介绍说,内蒙古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区大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加之滥垦滥伐和超载放牧,以及多种人为因素,使得各类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自然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频发,直接威胁到首都北京及整个华北等地区的生态安全,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尽快遏制京津周边地区日趋严峻的土地沙化和退化势头,减少沙尘危害,2000年,国家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涉及内蒙古4个盟市的33个旗县。
  工程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及水利部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 “打造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幕”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规划,周密部署。针对干旱少雨和水土流失造成生物措施成活率低这一主要问题,各地在山丘区小流域治理中,开展以水平沟和鱼鳞坑为主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治理措施。根据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和水土流失特点,本着“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片、网、带相结合,立体开发,梯级保护等多种措施。各地以水利建设为中心,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全面治理、治满治严、不留死角的原则,实现建一片成一片、保一片的治理目标,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小流域治理突出以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浑善达克沙地南侵、优化京津及内地生存环境为主要目的,目前全旗已没有明显的裸露土地,植被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其中林地保存率高达80%;赤峰市已建成万亩以上治理工程204处,5000—10000万亩工程387处,特别是大流域治理示范区建设的开展,形成了一大批几十万亩集中连片的超大规模的工程。克什克腾旗十地小流域和万合永镇小流域,治理前荒山秃岭,一遇降水即成山洪,威胁村屯和耕地,造成水土流失。经过几年大规模的治理,林草覆盖度由原来的30%提高到现在的96%,仅小流域内年产饲草就达100多万斤,产值近20万元。当地农民年人均收入由原来的1000元多元,提高到3000多元。如今这里是山绿了、草高了、树多了、野生动物出现了、风沙减少了、村路畅通了。林西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5.76%。严重的水土流失已危及到全县人民的生存环境,成为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县委、县政府将小流域治理当作全县的一项中心工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他们始终树立大流域的观念,坚持围绕水源修梯田,围绕梯田建水源的“两围”工程模式,大力发展水浇地,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2000年,林西县率先在全市出台了封山禁牧政策,水土保持治理和封山禁牧密切结合,抓住国家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的契机,以风沙源水保治理工程为重点,实行了治严、封死、禁牧的封、禁、治相结合水保治理模式。到2007年底,全县风沙源水保治理面积已达到168万亩。2001年,林西县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这个县蓄水保土小流域治理效益十分显著,年均减少土壤侵蚀量195万吨,年拦蓄地表径流1874万立方米,治理后的小流域内植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林草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增强了水土保持功能,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小流域经过几年的综合治理,目前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四大流域,共完成治理面积25.26万亩。特别是东山流域,北起白镇杭宁达莱生态园,南至贲红镇邓家沟小流域,南北走向长约30公里,东西均宽约2.5公里,流域面积约11万亩。各小流域内山杏、柠条、沙棘、油松、榆树、杨树、樟子松、落叶松等经济林和乔木林因地栽种,草木繁茂,植物趋于多样化。随着流域内环境的改善,销声匿迹多年的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逐年增多,成为当地的一个生态旅游景点。
  我们到了住在包图小流域的农民养殖户陈爱龙家,他兴奋地对我们说:“我全家6口人这几年真是沾了小流域治理的大光了,现在养了9头奶牛,300只羊,人均收入超过2万多块钱,是小流域治理前的10倍。这在以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我们成了这里的名人了。”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各地水利部门根据流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情况,围绕水利做文章,确定了项目区以林为主的发展方向,坚持梁、峁、坡沟兼治的原则,植物措施坚持草、灌、乔相结合,宜林则林,宜关则灌,宜草则草,实行梯级防护体系,修建水保拦蓄工程和高标准的水平梯田,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从而达到蓄水保土,增加植被覆盖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达到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的目的。
  自治区水利厅水保处处长李旭说,到目前,内蒙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利水保项目累计完成小流域治理3046平方公里。通过集中连片、综合治理,项目区的林、草覆盖度目前已增加了20%以上,初步形成了阴山北麓长300公里、宽50公里和浑善达克沙地边缘长约400公里、宽1至1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重点治理区域的水土流失、沙化等危害得到有效遏制。
  水源工程—多种效益的直接体现
  这几年,是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永丰镇牧民包?巴特尔最高兴的时候,他承包的百亩草库伦在水利水保工程的护佑下,连年喜获丰收,每年仅产优质饲草就让他纯收入4万多元,加上舍饲圈养的牛羊,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
  像包?巴特尔这样靠水源工程建设富起来的牧民在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区不在少数,仅太仆寺旗就有占全旗10%以上的牧民在京津风沙源项目治理区将荒坡承包后,建起了围栏从事牧草种植。
  干旱少雨是内蒙古生物措施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水源工程建设是京津风沙源水利水保项目中重要的工程措施之一。各地在治理中,始终坚持以水为中心,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措施,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突出水源工程建设。按照建设生态防线的根本目的,合理安排建设内容,努力做到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植被建设与水利建设相结合。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通过打水源机电井,并实施节水技术措施,把流域滩地和3-5o缓坡耕地改造为水浇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牧区,大力推进以水为中心的家庭灌溉草库伦建设,通过开发水源和采取节水灌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饲草产量,为畜牧业向舍饲、半舍饲的集约化发展转变提供保障,从而使广大的天然牧场得以休养生息。在山丘区,通过进行小流域治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围绕水源修梯田,围绕梯田建水源,发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同时,合理开发生态用水,为大面积植被恢复提供必要的水利支持。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在项目实施中,十分重视水源和节水工程建设。该县结合生态移民,近两年来在县城周边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从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移民800多户,每户建大棚2座,露地种植1.4亩,加上养殖业,户均年收入达4000多元。迁出地经过治理后,植被得到了恢复,同时每亩还可年产鲜草500斤。商都县的这一做法,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高度评价,称其为农民脱贫致富、小城镇发展和生态建设三效合一的成功之路。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里镇岗嘎查牧民桑布拉承包了1000亩荒漠草场,在水利部门的帮助下,打了3眼水源井,并全部实现配套。几年来,他带领全家5口人,网围草场5500多米,在草库伦周边建起防风林带,同时还对700亩人工种植多年生牧草面积全部进行了节水喷灌。近几年来,他的草库伦年产饲草15万公斤,产值8万多元。有了水源保证,桑布拉养牛110头,养羊80多只,年人均收入超过了9000元,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户。
  各地还通过建蓄水池、打机电井、筒井、大口井、截伏流、建谷坊、修塘坝等拦蓄水工程措施及开展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到目前,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共完成水源工程24250处。水源工程的建设,使干旱缺水地区焕发了勃勃生机,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支撑动力。水源工程成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命脉所系。
  节水灌溉工程—风沙源治理中的“亮剑”
  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节水灌溉工程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各地实施的节水灌溉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水平,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力促进了农村牧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节水灌溉是提高作物产量的唯一措施。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把节水灌溉作为风沙源治理水利建设的重点来抓,大力推广以指针式喷灌机为重点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加大了防渗渠、地埋管道和软管微孔喷灌工作力度,兴建了一批标准高、效益好的节水灌溉工程。全市共安排落实了大中小型喷灌机100多套,建设喷灌工程200多处,喷灌面积达10万亩。节水灌溉建设有力地改善了当地农牧业生产条件,有效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为全市现代化农业和设施农业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忽鸡兔乡800亩节水灌溉示范区主要种植饲草,毛圪庆村村民闫明焕,节水灌溉没有实施以前,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使他全家一筹莫展,全年人均收入仅3000元左右,自发展了节水灌溉后,现在人年均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
  察右后旗建成29个喷灌圈,土地产出效益十分显著,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极高的大型指针式喷灌设备对农业的装备以及土地的高效产出,深深吸引和激发了当地群众大搞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积极性。补力图行政村把荒地改造成3万亩节水灌溉胡萝卜基地,亩产胡萝卜1000斤,收入4000元左右,既有效利用了土地,发展了节水灌溉,又实现了人均收入超1万元的致富目标。
  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500—1000亩以上的大型节水灌溉园区发展迅速,目前已达132处,节水效益显著。近年来,这个旗的节水灌溉工程全部使用时针式喷灌机,实行微机操作,自动化运行。这种喷灌工程具有控制面积大,自动化程高,可连续24小时不间断作业,操作简便、省水、省工、省地可扩大单位流量灌溉面积的特点,使水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水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达到了高效节水的目的。大型节水灌溉园区通过采取先进的节水灌溉设备和科学的生产经营手段,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农业的雏型。实践证明,发展节水灌溉,尤其是喷灌、管道灌溉技术,可以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水资源渗漏和蒸发损失,大幅度节约田间灌溉用水,平均节水率40%左右,从而有效提高灌溉保证率,扩大灌溉面积,增强抗旱能力,促进农业稳定生产。这个旗大型节水灌溉园区建设涉及全旗六个苏木乡镇、35个嘎查村,建设面积10.2万亩,园区覆盖农牧户7055户,人口25224人,劳动力13825人,人均增收1230元,同时园区内饲草料产量比旱区产量增产70%以上,增收2000元,当地经营企业每亩平均效益1000元,企业收入达到4000万元。
  从200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开始启动,到目前,全区累计完成节水灌溉工程18150处。节水灌溉工程成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生物措施成活的唯一源泉,也是农牧民增收的有力保障,为新农村建设和京津风沙源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科学管理为风沙源治理保驾护航
  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利水保工程的实施,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及项目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全力打造北疆绿色生态屏障”战略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水利部门认真组织实施,以确保建设质量、增加林草盖度、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群众收入为目标,统一部署,严格标准,落实责任,强化管理,使工程顺利进行。
  据自治区水利厅水保处负责京津风沙源工程项目的副处长云智峰介绍说,自治区在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利水保工程管理中,首先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工程实施以来,自治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水利等部门领导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京津风沙源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并定期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组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各项目旗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通过签订责任状,使治理任务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做到了任务明确,职责明确,奖罚明确。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级领导都过问,千军万马齐参战的良好建设氛围。林西县水利局在每条小流域都安排了2-3名专业人员,负责技术指导,并实行绩效挂钩。乡镇、行政村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协同作战,分工负责,责任到人,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技术支持。
  第二是完善水利政策措施,建立激励机制。针对沙源治理工程任务重、要求高的实际情况,各地坚持把完善水利水保政策措施、建立激励机制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把水保工程建设与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水保治理的积极性。在坚持土地所有权不变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在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的前提下,通过承包、租赁、拍卖、划拨等形式,将“四荒”(荒山、荒沟、荒滩、荒地)资源使用权落实到户,将水保治理任务承包到户,使群众在水保治理的同时也得到了实惠。各级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制定与宣传、发动群众、编制规划、技术指导、检查验收等方面。在水保工程的具体实施中,水利部门始终坚持将治理与调整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有力地推动了水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在水保工程建设中引入招投标机制,降低了建设成本,节约了开支,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克什克腾旗在工程建设中,在农村牧区取消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之后,坚持明晰所有权、转换经营权、搞活建设权的原则,实行市场化运作,由农户或专业队通过竞争承担治理项目,既减轻了政府的工作压力,又提高了工程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调动广大群众的建设积极性,仅2001、2002年,就建设以水为中心的小草库伦1700处,年产优质牧草23万吨,近年来,草库伦建设更加得到快速发展。牧草产量的提高,为牧民群众调整养殖结构,变过去的传统放牧为舍饲圈养创造了条件,在天然草场修养生息的同时,牧民收入也有了很大提高,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第三是科学规划设计,确保可持续发展。各级水利部门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设计、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设计规划综合考虑长远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当前农牧民承受能力,力求使设计规划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规划设计中坚持以水定林草的原则,进行生态用水平衡分析,根据降雨量的大小和水源情况的优劣确定各项措施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措施选择方面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切实可行的项目和工程建设规划,做到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符合实际。
  第四是依靠水利科技支撑,提高工程质量。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自治区水利厅始终坚持把提高水利科技支撑的力度作为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实。在工程实施中,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都经常选派富有实践经验的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深入项目区,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举办形式多样的水利水保培训班,宣传普及水利科技知识,进行技术指导和把关。同时,各旗县还与相关的水利科研院所建立科技依托关系,水利科研单位在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给予帮助和支持。在具体工作中,水利部门制定科学的验收标准,通过年度验收评比等办法,对各地工程质量和进度严格检查。各地都特别注重水利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努力提高工程的科技含量。
  第五是落实管护责任,巩固治理成果。为切实巩固水保治理成果,各地都把工程的管护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制定了管护制度,健全了管护机构,充实了管护人员,落实了管护责任。农区各旗县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禁牧措施,牧区旗县也都全面实行了定期禁牧和划区轮牧,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使传统的畜牧业经营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农牧区都制定了水源保护的具体措施。许多地区还通过加强宣传,制定乡规民约等措施,提高了群众京津风沙源水利水保治理与保护的自觉性。
  第六是加强项目管理,严格程序。水利水保项目设计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自治区水利厅严格要求每一项水利工程设计。各地在资金管理上严格按照工程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执行,采取报账制、设立专户,专款专用,由行业主管部门审核、财政部门报账,杜绝了不正之风。
  京津风沙源水利水保工程通过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建设等措施,使项目区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了治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风沙天气和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从总体上遏制沙化土地的扩展趋势,使京津地区及其风沙源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到目前,自治区京津风沙源项目水利水保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3.28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1.32亿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劳折资3.66亿元。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