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综合治理石漠化 晴隆建成“绿色屏障”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深秋时节,记者在晴隆县江满草场看到,眼前的万亩草场青葱翠绿,风景如画。这是黔西南州近几年探索出来生物治理石漠化的“晴隆模式”的生动体现。“晴隆模式”把草地畜牧业发展、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恢复连为一体,其成功经验已被我国西南地区借鉴推广。
晴隆县地处珠江上游,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县喀斯特区域面积为911.2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620.4平方公里,是黔西南州石漠化最为严重的一个县。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生存条件恶劣,当地农民陷于“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困境中而无法自拔。2000年,晴隆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152元。
该县牢固树立起“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高度重视石漠化治理,针对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石漠化特点,整合了水利、畜牧业、扶贫等资金进行优势互补。同时,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珠江流域水土保持治理试点、退耕还林和易地移民扶贫(环境移民)搬迁、岩溶山区生态畜牧业等“六大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统筹考虑流域内生态环境状况和自然、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系统科学的统一规划,走协调发展之路。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莲城镇江满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这里地处高寒,山高坡陡,石漠化严重。2000年以前,由于贫穷落后,该村是全县有名的“光棍村”和“卖血村”,原本县政府已将这里列入不适宜人居住的地区,纳入环境移民计划。然而石山半石山上的石旮旯间隙中存有一定的土壤,也就是在这些土壤里种上了优质牧草后,村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态环境大为改善,这个村随着“晴隆模式”一道传遍大江南北。
通过综合治理,目前晴隆县的荒山已基本完成绿化,森林覆盖率由“九五”期末的11.52%上升到2007年的34.6%,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76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104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