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土保持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展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从2008年11月20日召开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总结会上获悉,这次科学考察通过实地调查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促进了水土保持科技创新。
——系统评价了各自然环境要素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系统阐明了土壤侵蚀与气候、地质地貌、土壤和植被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首次确定了我国主要土壤剖面的土壤可蚀性因子。根据《全国土种志》中61个土类、205个亚类、共204个典型土属和土种的机械组成、有机质和土壤结构指标,确定了我国主要土壤剖面的土壤可蚀性因子值,为全国尺度上的土壤侵蚀预测奠定了基础。
——完善了全国水土保持分区。根据不同区域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差异性,考虑治理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向等因素,以自然界线为主,适当照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和地域的连续性,对全国各类水土流失类型区重新或首次进行了水土保持分区。
——全面分析了各区域水土保持措施成本。结合实地调查,研究了各区域综合治理中坡改梯、小型水利工程、经济林、生态林、人工种草、自然封禁等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成本和总投入。
——建立了水土流失损失评估和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体系。构建了一套包括基础损失、社会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失三大指标的水土流失损失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不同类型区治理措施及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模型,建立了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估了全国水土流失的损失和水土保持效益。
——进行了水土流失危险度分析与评价。在全国7个主要水土流失类型区选取30个侵蚀分区样区,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GIS技术集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调查区各要素变化值和土壤侵蚀强度,利用土壤侵蚀强度和有效土层厚度计算出现有土壤层厚度可承受的抗蚀年限,进行分级评价和对比分析。
——界定了我国北方水风蚀复合区范围。北方农牧交错组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土壤,土地利用方式等指标,经系统研究,初次界定了我国北方水风蚀复合区的范围。
——初步厘定了岩溶石漠化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在收集岩性、气候、植被和土壤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基于碳酸盐岩成土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估算了碳酸盐岩成土速率,并参照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的划分,初步厘定了岩溶石漠化区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
——初步确定了黄河内蒙古段入黄泥沙来源。在黄委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根据粗泥沙粒径分布和粗泥沙的SEM形貌特征,进一步确定了黄河内蒙古段入黄泥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