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锁住水土 编织绿色临潼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站讯 (通讯员 秦延安 王敏) “过去满是光秃秃的山,晴天一身灰,雨天一地泥,环境不好也没多少人来。现在好了,山上植被越来越茂盛,山下绿树成行,花草锦簇,来我们临潼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我们家的农家乐生意也越来越火,一年能收入五六万元。”西安市临潼区秦俑村的任养刚笑容满面的对记者说。
  任养刚家的变化仅仅是临潼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的一个缩影。
  地处西安市东郊的临潼区,因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全区总面积915平方公里,下辖14个街道、9个乡镇30个行政村,人口70多万,区内主要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台塬区。由于自然环境、气候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过去区内的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529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8%,年流失泥沙总量达176万吨。水土流失不仅给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还影响了骊山风景区的秀丽景象。
  对此,临潼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出发点,动员各方力量,实行综合治理,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倾心打造绿色临潼。并组织水保农林土地等部门,编制了临潼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整体规划,计划用13年时间,对全区12条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为实现这一目标,区水保站干部职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在水保生态建设中,依托水保国债项目,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走大封禁、小治理之路,实现了由单一治理向综合治理的转变,实行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既使群众得到实惠,又为长远目标打下基础。坚持抓源头治理,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突出抓“坡改梯”工程,共建成水平梯田15000亩,不仅减少了水土流失,还使农民的收入显著增加。此外,区政府还做出治理荒山谁投资,谁受益,允许转让继承的决定,并在投资和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鼓励个体户承包治理荒山,既绿化了荒山,又可产生经济效益。几年来,遵循这一思路,他们拍卖了荒山荒坡8000亩,群众投资投劳治理开发荒山2万多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水保站站长韦国丁介绍道,水保项目施工区往往是环境恶劣的山区。为了使得水保生态工程形成规模建设,在项目建设中,每个工程均有技术监督人员蹲点监督质量,并配有工程监理,不合格工程坚决返工。
  严格的施工管理制度,使临潼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稳步前进。在龙河流域水保治理工程中,梯田、水保林、经济林、淤地坝,设施质量高,配置合理,不但蓄水保土效益好,而且经济效果显著。临潼区在强调工程质量的同时,加大规模建设,要求每个乡梯田建设必须500亩以上连片,造林1000亩以上连片。这些集中连片的治理区,不仅利于后期管护,而且能够较快地收到治理成效。几年来,他们立项实施了龙河、临河、零河等7个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各类小型水利水保工程80多座,完成治理面积120.5平方公里。每年可减少泥沙流失74.5万吨,拦蓄降水1480万立方米,大大削减了洪峰流量,基本做到了泥不下坡。部分区域已初步实现了梁顶塬面梯田化,房前屋后园林化。沟头有防护工程,坡面有林草工程,沟底有谷坊拦沙工程,农户有沼气节柴灶工程。
  在积极治理的同时,临潼区还大力宣传水土保持污染法规,切实搞好水法、水土保持法的宣传,不断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水土流失。同时,配合省市水保监督部门完成了西安铁路枢纽新建北环线工程、西延铁路扩延改能工程项目水保方案的评审及两费收缴工作,使这些大型项目的主体工程与水保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并且严肃查处毁林,垦荒,采石等水保违法案件,提倡圈养牛羊,禁止在山区放牧。推广沼气烧水做饭,减少砍伐森林,有效的防止了人为水土流失,切实遏制边治理、边破坏和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违法行为,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带动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为临潼整个旅游景区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今,走进临潼区,过去的荒坡尽披绿装,棵棵幼苗茁壮成长,绿树成荫,花木成片,一个绿色的临潼正向我们走来。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