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高举“两个加快”大旗 “四川水保”奋勇冲锋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过去“跑水、跑肥、跑土”的劣田变成了“保水、保肥、保土”的良田,渠系完善,用水不愁,耕地土层增加了,机械化程度也提高了,这是凉山州冕宁县安宁河谷多年治理水土流失的结果。2008年12月16日,省委主要领导考察这个“水保样板”项目时,对我省水土保持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进一步提出,打一场水利建设攻坚战,以农田水利建设为基础,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新四川。
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工程、民生工程,我省水保事业经过多年拼搏,开创了建设生态四川的新局面,截至2008年,全省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万平方公里(其中2008年完成2264.59平方公里),全省涌现出多个类似“安宁河谷”的“水保样板”,并叫响全国。
2008年的四川,前有“5·12”特大地震的考验,后有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在此背景下,省委、省政府及时作出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两个加快”擂响四川跨越冲锋的战鼓。12月9日,四川省与水利部在北京签署加快四川水利发展与改革合作备忘录,其中提出,到2013年,全省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的宏伟战略目标。
非常之时,有非常之为,非常之事,尽非常之责。为全面推进“两个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新四川,我省水土保持战线瞄准更高目标,以活力激情、富有效率、更加开放、追求科学的全新战斗姿态,奋勇冲锋,迎面挑战,四川水保事业从此迈入一条新的长征之路。
综合治理:立足富民惠民安民
水土流失,可以说是5000年中国历史的国患,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此情更甚,统计显示,我省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接近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的60%,超过全省总面积的30%。据测算,全省每年土壤侵蚀总量高达约10亿吨,占长江上游年土壤侵蚀总量的42%,每年流入长江干流的泥沙达3亿吨。今年的“5·12”特大地震,我省的水土流失再遭劫难,雪上加霜。
治水治土,盛世伟业,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也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工程、民生工程。在经过多年的基础性治理后,2008年,我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向纵深推进,在水保战线人手有限,工作量激增的情况下,水保事业依然取得骄人战绩:全省农发水保和“长治”工程年度检查验收全部合格;28个“长治”工程项目县的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可研、初设通过审查审批;39个县国家农发水保项目(2009-2011年)可研报告已通过水利部审批;编制完成了《四川省国家农发水保项目规划》(2008-2020年);完成了《四川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2006-2030年)编制;完成了全省15个市(州)87个受灾县水土保持设施受损情况的专题调查和评估,完成《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水土保持规划》(2008-2015年)。一个个“完成”,缀满水保人的工作日志,闪亮在同行的眼前。
水土保持的长远目标是强根固本,现实目标则是,富民惠民安民,让老百姓从中得到实惠,并激发他们参与水保事业的热情。正是因此,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不是为治理而治理,而是将治理与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将治理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将治理与拉动内需结合起来。现在,当人们走在四川东西南北广袤的田野,除了看到砌固扎实的梯田、水塘外,还会看到成片的经济果林,看到广大群众心甘情愿参与水保事业的笑脸;治理结合产业开发,广元利州区万亩优质核桃基地已然成形;梓潼、三台县治理与开发并重,荒山荒坡长出大片大片经济果林,成片摇曳;岳池、邻水、射洪、大英的项目开发更是集中连片,成为全省示范工程。为激发广大群众投入综合治理的积极性,大竹、通江、盐亭、武胜、旺苍等县推行项目竞争制,组织发动群众,对占道、占地、青苗作出不补偿承诺,对投劳作出承诺;江油市对工程承包方实行了诚信保证金制度,加强对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控制;盐亭县在工程实施前,把各项措施使用权和管户责任落实到农户,并成立由村民组成的质量监督评定小组,自发监督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确保发挥工程效益。群众的智慧是无边的,广大农民群众高涨的热情,催生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创新不断:平昌、苍溪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庭院水保,拓展治理内涵并由水利部发起向全国推广;万源市结合群众需求,进行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巴州区探索不同的坡改梯治理模式,根据地形特点实施了卵石护坡、网格护坡、条石护坡……
上级领导在考察了我省水土保持事业的累累硕果后,如是褒扬:四川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做到了“三到位”,即组织管理到位、技术指导到位、宣传服务到位,实现了“三提高”,即提高了项目技术设计水平、提高了工程建设速度、提高了工程技术质量。
监督执法:点面结合务求实效
水土保持是国土整治的根本措施,欧美发达国家由于起步早,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基本的一环,就是依法治理。我国于1957年发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1982年发布了《水土保持工作条例》,1993年,国家制定和颁布了《水土保持法》,成为全国人民和各级政府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所遵循的“国家意志”。
近几年,我省水利、能源、城市建设项目多如繁星,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适时亮剑,一大批大中型项目相继纳入“水保规范”,“三同时”成为工程建设的常态,即开发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主体工程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申请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时验收水土保持设施并签署意见。在水保部门的监管下,四川美丰工业园区、四川双马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等项目编制了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督促峨边杨村水电站、凉山州大桥水库漫水湾渠首工程等建好水土保持设施;对达成铁路、广巴高速公路等违法违规项目进行了查处。与此同时,强化了重大开发建设项目有关水土保持的监督检查,去年4月-10月,协同长江水利委员会对我省襄渝铁路复线工程、达成铁路、攀钢集团、宜宾电厂循环流化床技改工程及凉山州大桥水库漫水湾渠首工程等项目进行水土保持监督检查;配合省人大对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宜宾五粮液集团公司等项目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情况进行了调研;去年3月,由省水利厅水利综合监察总队和省水土保持局组成执法检查组对峨边县杨村水电站、汉源县乌斯河铅锌矿开采工程等项目开展重点检查,对随意向河道弃渣和擅自调整渣场位置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查处。特别是省、市(州)、县水土保持的联合检查效果明显,“5·12”地震后省水保局会同阿坝州、茂县、黑水县水利部门,对阿坝州黑水河的色尔古水电站、柳坪水电站进行了督查,大渡河流域水电站、遂渝铁路、广巴高速公路、中石油达州高含硫气田开发等项目,通过三级联合督查,既保证了工程进度,也使水保监督执法逐步导入“全覆盖”。
事实上,法治水保,既需要点上的督导,也需要面上的配合,去年初,全国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一声令下,全省21个市州及149个县(市、区)全面行动,应声出击,一场声势浩大的监督执法行动,让水土保持工作更加深入人心,更加成为开发建设单位的自觉行为,一些项目业主纷纷表示:过去做项目对质量技术指标、工期要求等十分看重,现在,水土保持也是建筑施工的一把硬标尺,造福子孙,美化国土,这把标尺十分必要。
这些年,城市建设投资逐年加大,开发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尽管如此,随着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逗硬实施,开发商水土保持意识逐渐增强,建筑废弃物乱弃乱倒的行为也逐渐减少,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了!”在巴中城内走访,说到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事儿,很多市民都会谈到自己的切身体会。如今,一走进巴州城,很多外地人都会为城市处处掩映的青山绿水折服。
监测预报:把可能的水土流失降到最低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是搞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预防监督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监测预报使水土保持工作有的放矢。对于开发建设项目来说,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还可起到,事前预控,事中监控,极力把可能的破坏降到最低或消灭在萌芽状态。
2008年,攀枝花白马铁矿、南桠河冶勒水电站、小天都水电站和自一里水电站等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报告及时出笼,并通过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大型水电开发项目雅砻江锦屏一级、锦屏二级电站和九龙江边水电站纳入水土保持监测范畴;利用高科技遥感设备,开展全省第四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摸底;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分期递进,成效可观;配合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对“5·12”地震重灾区水土流失进行普查,并组织编制《汶川大地震四川省水土保持专题公报》。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是全国联网监测的大事,2008年11中旬,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有关领导和专家,专程来川考察四川片区的进展,对我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配置的监测仪器设备和监测网络的运行赞不绝口,认为四川的监测扎实有效,为全国开了好头。
“5·12”特大地震后,对监测预报提出更高的挑战。遂宁、升钟、盐亭水保试验站和罗江监测点设施在地震中损毁28处,水保工程师冒着余震危险及时修复;对全省已有监测站点包括1个监测总站和8个监测分站的监测网络体系,集中更新仪器设备和数据传输网络;派出专业工作组前往北川、彭州、都江堰、崇州、什邡、绵竹、黑水、汉源等8县市进行调研,同时在灾后重建中,对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次生灾害的滑坡泥石流预警站点进行密切监测;对未纳入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的灾区市州,包括阿坝、德阳、眉山、自贡、内江、巴中和甘孜等7市州拟增设立监测分站;一般灾区县、市、区再设立5个监测点,进行土建、软硬件设备配置和建立数据传输网络的基本框架的建设,将其纳入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建设规划。一张严密的监测预报网络在全川铺开,这张大网,无疑将对震后四川更加脆弱的生态环境体系,产生极大的张力。
拉动内需:治理水土一举多得
眼下已是天寒地冻时节,不过,如果你走在广阔的巴蜀大地上,钻进耳朵的,扑入眼帘的,却是一派忙碌景象:到处是机声隆隆、号子阵阵;坡道、渠堤上,人们甩开膀子,舞锄挥锹;有的地方井架高耸,钻机轰鸣,有的地方起重机来去,振臂呼啸……为了拉动内需,我省掀起了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冬季大会战。
这是中央、省有关加大投资,拉动内需政策出台后,我省水保战线的一幅宏大壮美图景。
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中央和省上的科学决策,在水土保持战线立即得到回声。去年11月22日,四川省水土保持局就此作出紧急安排,根据水利部新增四川2008年度水土保持中央投入9500万元的有关要求,我省32个项目县立即启动小流域整治攻坚,确保在2009年3月完成。
第一时间,立即行动。凉山、宜宾、南充、泸州等9个市(州)的32个项目县(市、区)随即紧急动员起来,一场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从而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大戏,拉开大幕。泸州提出,以坡耕地改造为重点,加强水土资源保护,建设生态泸州。宜宾明确:层层抓落实、加强沟通协调、做到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提高效率、加快进度。凉山州承诺,细选点、重特色、抓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和进度关。
生态修复:震后四川水保第一要务
“5·12”汶川大地震,撕心裂肺,地震使全省水土保持设施受损面积达29.38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较震前增加13.17%,直接经济损失达10.26亿元。“5·12”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突如其来的特大灾害,不但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害,而且对水土破坏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使我省水土保持事业遭受了重创。专家预测,它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全修复。
细数起来,这些损失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这次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我省开发建设项目众多、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脆弱的西部地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水土保持科研监测设施等损失都十分惨重,大量的滑坡、泥石流、崩塌、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造成的水土流失更是触目惊心。据统计,全省有15个市(州)87个县(市、区)的水土保持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占全省总县数的48%,尤以北川、江油、平武等县的水土保持设施震损最为惨重。全省水土保持设施受损面积达28.59万平方公里,修建的坡改梯、坡面水系等工程基本丧失了水土保持功能,水保林、经果林等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也大面积损毁。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受损情况分别为:蓄水池1.96万口,水窖1.67万口,沉沙凼7.18万口、排灌渠0.3万公里、塘堰0.33万座、拦沙坝0.02万座、谷坊0.13万座,受损的水土保持植被为:水保林16.14万公顷、经果林9.11万公顷、种草2.03万公顷。
汶川特大地震受灾地区位于岷山-横断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是生态环境非常敏感的地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地震破坏了大量水土保持工程和植被,加剧了地质灾害,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对灾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严重损害了灾区生态系统的基础。据调查,地震造成新增水土流失面积99.78万平方公里,较震前水土流失面积增加13.17%,灾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震前的3800吨/(平方公里.年)增加到5800吨/(平方公里.年),灾区县平均每年土壤侵蚀量将增加1.90亿吨。据遥感实测解码,核心灾区的15个县市耕地损失110-150万亩,损失率为7-10%。经初步预测,此次特大地震造成的水保设施损毁将使灾区粮食产量减产幅度至少在10-15%左右,经济林果业损失达30%。
强地震为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埋下了严重隐患。据统计,地震地质隐患7435处,其中:滑坡3500处、崩塌2128处、泥石流613处、其他地质灾害隐患点1194处,重大地质灾害4296处。另外还造成了116处堰塞湖。
以上种种,给震后水土保持带来重大难题,水土保持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十分艰巨。与其他行业不同,水土保持生态系统灾后恢复重建是一个十分复杂和漫长的系统工程,加之水土保持重灾区又多处偏远山区、少数民族集聚区、贫困地区,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生态恢复难度不小。
为此,我省水保战线的指挥员和战士们,决意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奋勇当先,不怕牺牲,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着眼长远、稳步推进,做好生态修复,综合整治水土流失。具体措施是,在恢复重建期内,加速修复原有受损水土保持工程设施、整治滑坡等山地灾害隐患,同时加大坡改梯、坡面水系、经果林、水保林的建设力度,因地制宜建设沼气池和节柴灶等能源辅助措施,为生态修复创造条件,抓好灾后水土保持的监测面积,并积极预防重建过程中产生新的人为水土流失。在发展期内,则主要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面源污染控制、生态乡村建设)、生态修复工程、预防保护工程和监测预报等。恢复重建期目标为,在2010年前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92.85平方公里,基本恢复87个县(市、区)的震损水土保持设施;为迁建城镇(2个县城33个乡镇)人均改造坡耕地0.5亩,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8亩以上,户均经济果木林达到1.5亩以上;未迁建重灾区(指50个严重受灾县内除面临重新迁建的北川、青川两个重灾县县城和33个乡镇以外的地方)实现人均基本农田0.8亩以上,人均产粮400公斤以上。发展期目标是,2011-2015年规划在140个县(含87个水土保持设施受损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48798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