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改革开放30年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成效显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一个翻天覆地的30年。黄河、黄土高原都被这个时代深深地影响并跨越时空。
    自从山西省汾西县农民自发修筑第一道人工淤地坝,几百年来,被誉为黄土高原广大农民群众命根子、治理黄河泥沙桥头堡的淤地坝从未像今天这样可以尽情展示矫健的身姿。
    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在减少入黄泥沙、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今天,从黄土高原到黄河流域,无处不充盈着一种迫切、一种热烈。农民说,淤地坝给他们带来了致富的信心。而水保专家则表示,淤地坝作为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措施,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坚强后盾,又因其特有的拦沙滞洪功能,不仅造福于黄土高原人民,而且将为整个黄河流域的人们带来福音。
    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总是伴随着社会经济需求、文明进步而产生和发展。以拦减泥沙、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淤地坝,也是顺应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诞生和不断完善。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懈追求的水保人在黄土高原淤地坝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由重点试办到全面发展,由农民群众为主建设到国家作为基本建设项目进行专项投资建设,由分散、没有规模、缺少骨干性控制工程到以小流域为单元按坝系建设,由缺乏规划、设计到不断完善前期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由重视建设、利用到建设、利用与管护并重,取得了长足发展。
    截止2007年,国家先后安排淤地坝专项资金,建设各类淤地坝22000座,可使2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控制,拦截泥沙49亿吨,淤地88万亩,促进440万亩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灌溉23.5万亩,保护下游农田58.6万亩。
    座座淤地坝,交织在黄土高原的沟壑深处,它们用自己矫健的身姿和宽广的胸怀,奏响了希望之歌,织出了黄河儿女的绿色梦。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黄河人的灵魂,人民治理黄河事业从它开始的时候就在不断的创新,也正是不断的创新加快了淤地坝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观念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投资少、安排分散,不能充分发挥淤地坝建设的规模效益。为了保证淤地坝建设的重点,通过长期的科学研究、治理实践、深化认识,逐步明确了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11%,面积为7.86万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区,为今后一个时期内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的重点区域。
    为此,水利部在编制完成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中把多沙粗沙区作为建设重点。黄委党组高度重视,把淤地坝作为黄河拦沙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淤地坝项目安排上重点向多沙粗沙区倾斜。自2003年淤地坝试点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在总共安排的230条坝系中,其中多沙粗沙区132条,粗泥沙集中来源区59条。仅多沙粗沙区建设的骨干坝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6600平方公里,可拦沙13亿吨。同时,为了真正构建拦截黄河泥沙特别是粗泥沙的第一道防线,实现快速、有效、持续稳定的工程拦沙体系,黄委努力工作,积极争取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立项,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和黄河的长治久安提供重要保障。同时,采取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方法,使整个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建设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多年来,黄土高原的淤地坝建设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加之以群众投入打坝为主,以及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不足,淤地坝建设以单坝为主,布局分散,形不成综合防护体系,不能发挥淤地坝的综合效益。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广大水土保持工作者总结多年的淤地坝建设经验教训,提出了一套小流域坝系规划方法和步骤,使淤地坝建设由原来的按单坝进行建设转变为以小流域为单元按坝系进行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按坝系进行布设,就是以骨干坝为重点,大、中、小型淤地坝结合,蓄水、拦泥、生产、防洪效益兼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排淤结合、效益稳定的淤地坝坝系,达到改善生态、发展生产、减少泥沙的目标。小流域坝系在布设上充分考虑了小流域的自然条件、水沙运行规律、社会经济情况等诸因素,技术上更加成熟,运行上更加安全,效益更加突出,建设和管理上更加方便。这样一条小流域一条小流域地进行坝系建设,逐步扩大覆盖范围,直至整个支流最终形成小多成群、有骨干控制的沟道坝系工程。
 
关键词:体制
 
    在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管理中,黄委和流域有关省区不断创新管理体制,使淤地坝建设管理工作逐步规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根据国家对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要求,全面规范了淤地坝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严格按照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程序,开展淤地坝的前期工作。自1986年国家立项实施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专项以来,黄委先后编制完成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规划》、《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等远景规划和近期实施规划。各省区也在流域规划的指导下,结合各省区的实际,编制了本省区的淤地坝规划。通过规划的编制,明确了淤地坝的建设重点、目标和工程布局。并依据规划,开展了大量的前期立项和项目储备工作。黄委出台了前期工作管理规定,严把前期工作技术审查关,仅2003年黄土高原淤地坝试点工程启动实施的5年间,就审查审批了248条小流域坝系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有关部门努力做好工程设计技术审查工作,完成了7000多座淤地坝初步设计的审查审批,在保证淤地坝建设计划顺利安排实施的同时,并储备了充足的项目。
    二是在淤地坝建设管理上,在全国率先实行了“三项制度”改革。工程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项目法人制都是首先在淤地坝建设项目上进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在水土保持项目上广泛推广应用的。同时,在淤地坝建设管理中还实行公示制,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增强了工程建设的透明度,保证了工程质量。
    三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技术规范、标准和管理规定。水利部和黄委先后制定出台了《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管理办法》、《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小流域坝系监测技术导则》和《小流域坝系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暂行规定》等20余项管理规定、办法和文件,对淤地坝的建设管理进行规范和指导。有关省(区)也相继制定出台了本省区淤地坝建设管理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这些规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淤地坝建设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
    四是加强监督检查,研究解决淤地坝建设重大问题。黄委充分发挥流域机构监督检查的职责,每年都开展1~2次的淤地坝建设项目的全面检查,了解掌握项目进展情况、总结各地建设经验、发现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意见或建议,促进了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的健康深入发展。同时,针对淤地坝建设管理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调查研究。2002年,为了推动黄土高原淤地坝试点工程项目的立项工作,黄委组织流域各省区和有关科研单位,在对30多条小流域坝系典型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小流域坝系建设中存在的建设布局、规模、时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初步解决了淤地坝建设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2007年,根据水利部的要求,黄委组织了七个检查组,重点对淤地坝的防汛管护问题进行了专项检查,通过检查,发现了淤地坝防汛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把淤地坝防汛工作真正纳入到各地水利工程防汛管理体系,制定必要的政策,明确统一的管理机构和人员,落实防汛岁修经费,将病险淤地坝的加固,纳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的范畴,有计划地安排进行加固配套等有针对性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机制
 
    黄土高原的淤地坝大部分建于20世纪60、7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形成了淤地坝集体所有与农民自主经营坝地的基本格局。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责、权、利不统一,建、管、用相脱节,管理责任不落实,重建轻管、只用不管的问题,影响淤地坝效益的充分发挥和淤地坝建设的良性发展。为此,黄土高原各地不断探索淤地坝运行管护机制,1997年,陕西省率先进行了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提出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制定办法,政策调动;形式多样,重点突破;抓点带面,全面推进;加强领导,部门协作”的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方针,积极稳妥推进陕西省的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为了总结推广淤地坝改革的一些成功经验,1999年6月,黄委专门组织召开了黄河流域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现场会,大力推进淤地坝运行管护改革。此后,各地转变观念,大胆尝试,积极推进,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地相继采取了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经济实体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淤地坝运行管护责任制,全面推动淤地坝产权制度的落实。山西省积极推广临汾市首创的“护坝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淤地坝管理维修资金的来源问题。为了适应黄土高原淤地坝试点工程的启动,进一步总结推广淤地坝运行管理经验,促进淤地坝建设健康发展,为大规模淤地坝运行管理办法、有关政策的研究制定提供依据,黄委于2003年组织黄土高原七省区和有关单位,对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现行运行管理形式的具体做法与运作过程、管理经验与成效、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类型的淤地坝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不同的管护模式,为各地淤地坝管护提供了成功借鉴。
    通过“明晰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的淤地坝管护机制创新,基本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责、权、利”相统一的淤地坝管护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大部分病险淤地坝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维修、改善和加固,提高了防洪能力,坝地水土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和开发,拦泥、增产效益提高,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建坝护坝的积极性。仅陕西省就有2万多座淤地坝出让了经营权,1.3万座淤地坝得到了维修加固,吸引社会资金达9000多万元,走出了一条以改革促发展的新路子。昔日的水土流失区涌现出一批“沟里坝连坝,山上林草旺,家家有牛羊,户户有余粮”的村庄。淤地坝被人民群众形象地誉为解决温饱的“粮食囤”、脱贫致富的“钱袋子”。
 
关键词:科技
 
    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为了提高淤地坝建设和管理水平,黄委和各省区有关业务部门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针对淤地坝建设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组织科技攻关,取得重要成果,为淤地坝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从1996年始,黄委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专家和科技人员,历时四年联合协作攻关,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科学地界定了多沙粗沙区的区域范围;2004~2005年又在多沙粗沙区中界定出了对黄河下游淤积影响更大、范围更加集中、更适合淤地坝建设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这一成果,对于明确淤地坝建设重点,实现快速减少入黄泥沙,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淤地坝拦泥减蚀机理研究,基本摸清了沟壑中产水产沙规律,为淤地坝建设和运行提供了科学数据;坝系规划布局研究,使小流域坝系建设布局更加优化;淤地坝设计技术的研究,提高了淤地坝的防洪标准,使工程结构更趋合理;淤地坝筑坝技术的研究,加快了淤地坝的发展速度,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成本;新技术、新材料在淤地坝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提高了淤地坝的建设质量。二是搞好技术推广。改革开放30年来,黄土高原各地积极推广水坠法筑坝、新型反滤材料、坝地土壤盐碱化的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加快了淤地坝建设速度,提高了淤地坝建设质量。三是加强技术培训。黄委和各省区每年都举办淤地坝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施工、新技术应用等各类培训班。分别对主管县长、业务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为淤地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按照《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规划》,到2020年,黄土高原将新发展淤地坝16.3万座,其中骨干坝3万座。这些淤地坝工程建成后,将在黄土高原地区形成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土保持骨干坝为骨架,中、小淤地坝相配套,拦、排、蓄相结合的完整的沟道坝系。
    我们自信地勾画出这样一幅蓝图:在淤地坝隆隆的建设声中,贯穿黄土高原的母亲河正绽放出舒心的笑颜。
 
    作者:刘正杰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