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管理中心一行考察紫金山金铜矿植被恢复情况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日前,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蔡建勤副主任一行,在福建省水土保持监督站陈建军站长的陪同下,前往福建省上杭县调研紫金矿业集团下属紫金山金铜矿的植物恢复情况。
    紫金山金铜矿是紫金矿业集团的核心企业。自矿山开发建设以来,历经金矿四期技改和铜矿一期建设,现业已建设成为国内单体矿山黄金保有可利用资源储量最大、采选规模最大、黄金产量最大、矿石入选品位最低、单位矿石处理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的黄金矿山。2006年12月,紫金山金铜矿荣获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先进矿山企业”;2008年3月,被中国黄金协会评为“中国第一大金矿”称号。
    公司在矿山开发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矿山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工作,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和“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紧紧抓住环保水保这条“生命线”,以对社会、对汀江流域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履行环保水保责任,专项、足额投入环保水保费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认真做好紫金山矿区的污染防治、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改善工作,新、改、扩建项目“水土保持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到100%,并经相关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紫金山金铜矿环保工作在2006年全省百家企业试点环境行为评价中获得较高评价,被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评定为最高等级“很好”。
    从1993年以来,矿山共进行了五期技改工程,在技改过程中,矿山投入近2亿元的资金(其中2000年至2008年投入1.74亿元)用于环保水保工程、植被恢复及地灾防治工程建设,构建了一批拦渣坝、拦泥坝、拦水坝、防洪排洪导洪系统、污染物处理处置系统和在线自动监测系统,有效地保障了矿山的水土保持;紫金山金铜矿四排污口外排废水中各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均稳定地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卸堆废渣的浸出毒性均符合标准,汀江地表水中与矿山开发有关的特征污染因子总氰化物均未检出、总铜和总砷以及悬浮物的检出概率均低于5%,且浓度远远低于国家Ⅱ类水质标准。
    紫金山金矿是露天开采的大型黄金矿山,由于开采范围大,矿区的生态环境重建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公司根据矿区特点,依照经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和年度植被恢复计划,遵循“开发一片、稳定一片、治理一片、成效一片”的原则和“以工程措施为主,植物措施为辅,工程措施和植被措施相结合”的工作思路,通过“分层治水、截短边坡、土壤改良、植物选择”等措施,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水土保持工作,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同时,与生产规划设计相结合,避免重复建设和前种后毁、边种边毁现象,提高绿化保存率。工程措施方面,以保土治水为中心,先整治边坡和治理水路,主要建设了截水排洪设施,防止雨水形成沟流的冲刷,建成了拦渣坝、拦水拦泥坝、尾矿坝、挡土墙,在完善排洪设施和边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再进行植被恢复。植物措施方面,筛选出草本类、地被类、灌木类、藤本类、棕榈类、竹类、乔木类等100多种类的矿区适生植物,采用点播草籽、喷播、客土植草、乔灌造林、种植藤本、竹林复垦、挂网喷植、喷混植生、园林造景等多种方式和先草后乔灌花卉,草、灌、乔、藤相结合的综合快速植被恢复技术,先后实施了五个工业场地和道路两侧的种植绿化等工作,同时完善浇灌系统、加强日常管护。到2008年止,矿山共投入植被恢复资金2200.37万元,通过种植各种树苗、滕本类和草木类植物,实施植被恢复作业面积5033亩,种植的乔、灌木和草长势较好,成活率均在80%以上。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弃渣得到妥善处置,蠕动不稳定体基本得以控制,有效遏制了矿山的水土流失。
    为了实现生态重建,还紫金山一片绿,给后人留下一个集科学考察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景区,变有限的矿产资源为无限的旅游资源,使紫金山资源永续利用,公司利用紫金山独特的地形地貌和现代人群对开发金铜矿的求知好奇心,实施了紫金山矿区工业生态旅游项目,并于2004年元旦成功开园。2004年7月,经国家旅游局批准,紫金山工业旅游景区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7月,紫金山工业旅游区被国土资源部确认为首批“国家矿山公园”。
    工业生态旅游矿山的建设过程,就是一个生态恢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过程,就是实施矿山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过程,公司最终将把紫金山矿区建设成为“全国环保模范矿山”和“工业生态旅游矿区”,成为一座永远挖掘不尽的绿色“金山”。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