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宁夏原州区河川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见闻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
 
 
采访回族同胞
 
 
川台果园长势好
 
 
沟道坝库米粮川
 
 
上黄经验示范园
 
 
梯田建设一角
 
 
    本站讯(记者孙太旻 项晓光 欧阳新华)“翻过黄峁山,低头看河川,南山是梯田,桃杏满北山,川台有果园,沟道坝系米粮川,不是江南胜似江南。”这是黄河水土保持国策宣传采访组,5月19日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采访时,听到该区水保站高春河站长在津津乐道地传送当地群众编撰出来的顺口溜。
    位于固原市原州区的河川沟流域,是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一期茹河项目区的重点治理小流域,总面积76.6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69.82平方公里,涉及河川乡的六个行政村,人口6000人。该流域自2000年3月启动实施以来,在流域机构、自治区发改委及水利厅水保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区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实行资金整合,项目捆绑,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退耕还林(草)、上黄经验推广示范项目、人畜饮水工程、农民科技培训等结合起来,达到“陡坡地全面退耕,宜林荒山全部绿化,川台地高效集约化,缓坡地梯田化”,农林牧副全面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该流域在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同时,还积极引进推广早酥梨、红梅杏为主的经果林,建设果菜型、果畜(草)型高效果园,四位一体蔬菜温棚、集雨灌溉工程等;结合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发展舍饲养殖业;全面推广农业高新技术,膜侧冬小麦、膜侧玉米等大田增产作物,均受到了明显效果。截止目前,已累计完成坡改梯1280多公顷,造林2550多公顷,种草1490公顷,修建小型水保工程82座(眼、处),骨干工程5座,淤地坝8座,兴建乡村道路45公里。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3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76%以上,林草覆盖度达到32.5%,另外,通过项目带动战略,先后建设舍饲圈棚46栋,引进优良牛种46头。实现人均占有粮500公斤以上,人均纯收入达到2680元,基本上实现了“山绿、水清、人富、村新”的建设目标。
    通过记者的深入采访才知道,该流域治理前:沟、谷、梁、峁一片破碎,土地贫瘠,坡耕地面积大而且土层很薄,肥力低,一遇暴雨,本来就贫瘠的土地变成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农林牧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正常年份亩产多在40—50公斤;加之过度放牧、毁林毁草等,导致植被稀少,植被覆盖率仅占8%,有些地方甚至成了不毛之地;乡村道路也多为羊肠小道,不仅造成群众行路难,而且严重影响到了各种农副产品的运输,整体经济发展滞后,基本上是出于没粮吃、没水喝、没钱花、没路走、没畜养、没房住的严峻局面,群众不仅生活困难,而且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非常差。
    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开发治理,流域内坡耕地变成了平整的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即使在干旱严重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仍提高1-2倍;农林牧用地和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造了林也种了草,山变绿了,农林牧得到了全面发展;山沟里建设的骨干坝、淤地坝蓄了水,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解决了道路交通问题,同时利用蓄水发展灌溉、养殖;羊肠小道变成“水保高速”路,大大方便了农副产品运输。如今,治理区内,群众科学种田,积极发展舍饲养殖、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形成种、养、加,农、林、牧、副、运输、销售、劳务一体化产业,区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当地群众总结出来的顺口溜就是有力的证明。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