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4年取得初步成效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站讯(通讯员 孙海莲)我国最大的生态保护项目—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4年来已取得初步成效,项目区生态退化趋势明显缓解,水源涵养功能初步恢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首先,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结构逐渐趋于合理,水源涵养功能增强,草地退化态势得到明显遏制。根据遥感分析,2004年至2008年,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变化比较微弱,且变化速率比工程前的几十年更趋缓慢,其变化主要表现在水体局部扩张,荒漠生态系统局部向草原生态系统过渡。其中,草地生态系统变化面积净增加182.75平方公里,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净增加43.21平方公里,荒漠化生态系统面积净减少200.84平方公里。
其次,工程实施后,三江源全区草地生产能力提高,草畜矛盾趋缓。减畜工程实施后的2005年至2008年4年的草地平均产草量,比减畜前2000年至2004年5年的平均产草量提高了21.6%,特别是冬季草场产草量的提高幅度高于夏季草场。
另外,通过实施退牧还草、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黑土滩治理、鼠害防治、水土保持和人工增雨项目,工程实施区植被盖度得到明显恢复,水源涵养功能得到初步恢复,源区沼泽、湖泊面积呈现不同程度扩大。其表现包括,2004年至2007年时段的站点年降水量均值为506毫米,比1975年至2004年时段净增加28毫米;青海省内向长江、黄河中下游输出的水资源保持优良水质。
首先,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结构逐渐趋于合理,水源涵养功能增强,草地退化态势得到明显遏制。根据遥感分析,2004年至2008年,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变化比较微弱,且变化速率比工程前的几十年更趋缓慢,其变化主要表现在水体局部扩张,荒漠生态系统局部向草原生态系统过渡。其中,草地生态系统变化面积净增加182.75平方公里,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净增加43.21平方公里,荒漠化生态系统面积净减少200.84平方公里。
其次,工程实施后,三江源全区草地生产能力提高,草畜矛盾趋缓。减畜工程实施后的2005年至2008年4年的草地平均产草量,比减畜前2000年至2004年5年的平均产草量提高了21.6%,特别是冬季草场产草量的提高幅度高于夏季草场。
另外,通过实施退牧还草、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黑土滩治理、鼠害防治、水土保持和人工增雨项目,工程实施区植被盖度得到明显恢复,水源涵养功能得到初步恢复,源区沼泽、湖泊面积呈现不同程度扩大。其表现包括,2004年至2007年时段的站点年降水量均值为506毫米,比1975年至2004年时段净增加28毫米;青海省内向长江、黄河中下游输出的水资源保持优良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