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开展典型经济林水土流失监测及治理模式研究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浙江省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丘陵山地面积占陆域面积的70%以上,利用山地资源优势,营造山区经济林已成为该省山区经济发展的一项支柱产业。据2005年“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南方红壤区考察成果,浙江省部分经济林地呈现“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现象,从遥感影像上看,这些地区的植被状况很好,覆盖度比较高,但由于林下缺少灌木或草本植被覆盖,土壤表面裸露程度很高,仍然会发生中度、甚至强度以上的水土流失。
由于经济林的林下水土流失现象未引起足够重视,在经济林建设中,片面追求发展规模和经济增长,忽视水土保持工作,出现了全垦全复式造林、林相单一、多次翻耕、林下除草等,致使地表裸露缺乏草灌植被保护,每遇大雨,地表土壤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进而又影响经果林的生长。
为了有效地防治经济林下水土流失,改善经济林区生态环境,保障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现有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浙江省的自然、社会条件,分别在安吉、临安和龙游选择了毛竹、山核桃、板栗三种典型经济林开展林下自然坡面的水土流失监测及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对比研究。本项研究共设立了五处监测点、六十余处监测断面(线)。监测方法采用自研设备便携式激光测距的原理对微地形进行离散的二维线状数据采集,水平精度为0.25cm,竖向精度为0.2cm。另外,现有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有待完善,尤其是针对毛竹等几种典型经济林的林下水土流失还没有很成熟的治理措施,本项研究通过总结近几年浙江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成功经验,开展现场调查等方式,探索出治理林下水土流失的几种成功模式,为正在开展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和近期拟实施的中央财政支持的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工程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