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海峡两岸多沙河川考察团对“关中八惠”水利工程进行考察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渭惠渠渠首

李义祉大师主持修建的泾惠渠渠首大坝

向李仪祉大师墓行三叩首鞠躬礼

参观杨凌国家级农业技示范园区

赠送台湾特产

在渭惠渠管理站合影

    本站讯(记者孙太旻 通讯员柏跃勤)以台湾水利署副总工程师王瑞德为团长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多沙河川整治与管理考察团一行23人,在结束10月16日对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进行访问后,10月17日在黄委会国科局、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陕西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先后对我国现代水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著名水利教育专家李仪祉先生倡导并修建的“关中八惠”水利工程渭惠渠渠首及泾惠渠灌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在近代水利大师李仪祉墓园衣冠冢前进行了悼念活动,参观了李仪祉展览馆,瞻仰了这位水利大师的丰功伟绩。
    出生陕西蒲城,作为我国现代水利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的水利大师和教育专家李仪祉先生(1882-1938),曾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水利建设人才。他所倡导和修建的“关中八惠”和陕北定惠渠、织女渠以及陕南的汉惠渠、冷惠渠,现如今已扩大灌溉面积近千万亩,使素有“八百里秦川”美誉的关中平原560多万亩受益灌区旱涝保收,造福万代;其凿泾引渭,治黄导淮、整治运河,以治水为志,求郑白之愿,效大禹之业的鸿鹄之志,成就了一代水圣的尊称,深受后人敬仰和怀念。
    在渭惠渠渠首宝鸡眉县马家镇魏家堡水利枢纽,当考察团一行了解到该工程自1937年建成通水以来,后经两次较大扩建改善,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灌溉面积由初建时的40万亩,扩大到153万亩;渠首引水流量由初建时的30m3/s增大到45m3/s;累计向下游输水150多亿m3,粮食亩产由开灌前的150公斤左右提高到800公斤以上,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极大地改善了渭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对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时,所有台湾同胞都对这一宏伟工程赞不绝口,对李仪祉大师的伟大创举深表敬佩。
    在位于三原县泾惠渠灌区总干渠旁,当考察团一行了解到由李仪祉大师1932年主持并建成的泾惠渠,如今仍以科学完善的灌溉渠系和排水系统,灌溉着泾阳、三原、高陵、阎良、临潼、富平等三市六县(区)的145.3万亩农田,养育着118.04万人口,累计生产粮食200亿公斤,实现亩产800公斤以上,最高达到吨粮田,造就高陵吨粮县,使之成为一个渠井配套、灌排结合、旱涝保收的富庶之地时,更是令台湾同胞赞叹不已,为我国水利史上成就一位流芳百世的水利大师而折服。
    为了深切表达台湾同胞对李仪祉大师的敬仰之情,考察团一行还专门到李仪祉大师的墓园内进行了悼念活动。在位于咸阳城北30公里处泾阳县王桥乡寺背后村的李仪祉墓园大门两侧,由于右任先生为李仪祉手书的挽联:“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高度评价和概括了这位水利大师的人生风范。走进墓园大门,整座陵园苍柏葱郁,肃穆幽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992年为纪念李仪祉诞辰110周年,由中国水利学会等各方单位和人士集资修建的李仪祉雕像,矗立在墓园的正中央,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十分安详。于是在大家提议下考察团一行在大师的雕像前合影留念,以作永久的怀念。
    随着五十多级台阶北行而上,考察团一行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来到了李仪祉大师的墓前,紧紧围绕周长36米,高2米的大师之墓缓缓行走一周,然后来到曾任陕西省主席蒋鼎文先生题写的“李仪祉先生之墓”的墓碑前,行三叩首鞠躬礼,以表台湾同胞对水利大师的深切悼念之情。随后,考察团一行来到李仪祉展览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瞻仰了这位水利大师的丰功伟绩。参观结束时,由台湾水利署王瑞德副总工程师代表海峡两岸考察团一行,在留言薄上庄重地题写了“万古长流,两岸一家”八个大字,赢得了在场人员的长时间掌声,充分体现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
    考察活动中,不时地会听到陪同介绍情况的同志这样讲述:虽然许多年过去了,但关中的老百姓从来没有忘记李仪祉这位为人民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水利大师,每逢清明节和李仪祉诞辰之日,都会有大批的民众自发前来祭奠。记者在考察活动中曾经遇到一位李姓的村干部和五十多岁的杨老兄,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说:“关中的农业能有今天这么发达,关中农民能有今天这么富裕,全是依仗李仪祉大师的功劳,吃水不忘挖井人,八百里秦川的老百姓将会永远怀念他。”
    同时,考察团一行还参观了杨凌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