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30年历程巡礼之--青海淤地坝建设成效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青海省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已经走过了30年的风雨历程。截止到2009年,青海省已建成淤地坝近600多座,淤地坝作为一项民心生态工程,其在解决饮水、交通、防洪、灌溉、增加坝地、改变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社会及群众的普遍认可和欢迎。
     拦泥保土,减少入黄泥沙
     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地区,作为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区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其水土流失直接影响黄河泥沙量,而近年来青海省修建的淤地坝通过抬高沟床,降低侵蚀基准面,稳定沟坡,有效制止了沟岸的扩张、沟底的下切和沟头的溯源前进,这从源头上封堵了向黄河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据不完全统计,青海省现有的淤地坝已经累计拦泥1000多万方,这对黄河的减淤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蓄水利用,增加群众收益
     青海省所建淤地坝前期蓄水效益显著,这使部分旱地变成稳产高产田,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粮食产量,不但增加了群众收入,而且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了多种经营。全省近期建成的100多座淤地坝,总库容超2000万立方米,拦泥库容超1000万立方米。同时,我省淤地坝建设也解决了一部分干旱山区人畜饮水困难,以湟中县总堡流域为例,该流域地处干旱山区,当地水资源匮乏,群众生活用水基本靠水窖或从别处人挑畜驮来解决。青海省水土保持部门在该区实施坝系工程建设后,改变了多年人畜饮水困难的局面,当地1200户农民的生活用水和4500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同时充足的水源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卫生习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
      防洪减灾,确保下游安全 
      青海省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淤地坝通过梯级建设,大、中、小结合,治沟骨干工程控制,层层拦蓄,形成了很强的削峰、滞洪能力和上拦下保的作用,这能有效地防止洪水泥沙对下游造成的危害。
      以坝代桥,解决交通问题
      青海省黄土地区大部分是低山丘陵沟壑地带,沟壑纵横,一些山区小道均为临时的季节性道路,交通十分不便,反复的修建又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青海省在淤地坝建设的前期工作中,深入实地,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在满足建坝条件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满足群众要求,在很大程度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一些山区的交通道路困难问题。青海已建成的淤地坝中,95%以上的坝都发挥了以坝代路的作用,这不仅解决了群众交通难的实际问题,而且激发了农民建设淤地坝的热情,同时也拓宽了新农村建设的道路,真正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双赢局面。                         
 
      (青海省水保局工程处  韩成军)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