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验回顾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近年来,青海省水土保持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省情的水土流失防治之路,有力地遏制了全省水土流失,极大地保护了珍贵的水土资源,有效改善了本省生态环境和群众生存发展状况,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青海省生态立省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水保支撑。同时,也为青海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注重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
十几年来青海水土保持工作始终立足于我省生态状况差,山丘区流失严重、贫困人口集中、人均土地资源有限、人口生存与发展对土地资源依存度高的基本省情,坚持以人为本,从服务民生和发展经济入手,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注重把治理水土流失与当地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大幅度提升水土保持经济效益,突出生态效益,兼顾社会效益,实现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和发挥自然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步伐。
青海省水土流失呈现面广、线长、危害程度高、发展快、治理难等特点。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水土生态治理又好又快推进是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艰巨任务。历史经验教训证明,水土保持工作必须摈弃以往人定胜天、战天斗地,人进沙退、向沙漠进军等错误做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实事求是,充分遵循自然自身能力修复生态,实现由人工治理为主转向人工治理同自然修复相结合。近年来,我省生态自然修复的理念日益被认同,技术措施逐步成熟,总结出“以草定畜、以建促修、以改促修、以移促修”等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果,为大面积封育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注重事前预防保护,做到预防保护与综合治理“两手抓、两手硬”。
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粗耗型、分散式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开发强度大,生态代价高,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升化,这也是水土保持工作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事实表明,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坚决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严格执法,控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同时,加快严重流失区的治理。近年来,青海省水保部门依法开展了全省水土保持“三区”划分工作,加强了对“三江”源区的保护治理工作。同时,青海省预防监督工作按照“预防为主、加强管理”的方针,立足解决好、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突出宣传,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以“三权一案三同时”为重点扎实开展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现“三大”措施优化配置。
自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来,在理论、实践、技术、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优化配置,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在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力,实现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妥善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有效协调环境、资源的矛盾,使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得到可持续保护,使水土流失区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走上生态、经济、社会协调统一、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青海省水保局工程处 韩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