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三江源监测体系 为生态保护和建设服务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亦是中国生态系统最脆弱和最原始的地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由于受过度放牧、鼠害、冰融、风(水)蚀等因素影响,三江源区天然草地退化、沙化严重,“黑土滩”面积呈逐渐扩大趋势,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项目实施4年来,工程项目覆盖区水源涵养功能初步得到恢复,“中华水塔”功能有所增强。通过实施退牧还草、水土保持、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黑土滩治理、鼠害防治等工程,草地恶化趋势减缓,植被恢复效果初显。治理区域的土地退化速率有所下降,鼠害猖獗的势头得到遏制,草地生态压力得以减轻,局部生态环境开始好转,生态功能开始恢复。
三江源生态监测项目已完成投资2165万元,建成14个生态系统综合监测站、496个基础监测点、2个水文水资源巡测站和2个自动气象站。三江源水土保持生态监测作为整个三江源生态监测体系的一部分,从2005年至2008年,在监测点的选点调查、核查的基础上,完成了玉树孟宗沟、同德九道沟水蚀小区2个水土保持综合站,17个水土保持辅助监测点和9个生态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点建设。建成由生态监测系统、监测技术保障系统、信息传输系统、评价服务系统等组成的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监测体系,开展了三江源区土壤侵蚀专题解译,对三江源区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遥感解译和分析评价,对1个综合观测场、5个水蚀控制站、8个径流场、2个风蚀、2个冻融共18个水土保持监测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目前,以点、线、面为一体的三江源生态监测网站体系基本成形。
随着这一系列站点的建成,三江源地区基本形成了多专业融合、站点互补、驻测与巡测、地面监测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的点、线、面一体化的监测网站体系。该监测体系将为监测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开展各种科考活动,以及进一步实施保护工程,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