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青海水土保持工作显现五个亮点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13年,青海水保局立足工作实际,加大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步伐,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为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工作中呈现出了五个亮点:
一是水保投资持续增长。2013年全省共落实水土保持建设资金2.2152亿元,较2012年增长25.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33平方公里,治理面积较上年增加14.74%,投资的增加有效促进了项目的实施,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奠定了生态基础。
二是水保成就备受关注。近年来,青海省水土保持工作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完善防治措施,积极探索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新模式,实现了山、水、田、林、路“五位一体”向山、水、林、草、景、田、园、路、村、镇“十位一体”综合治理模式的转变,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有效保护了水源和水环境、促进了农业集约化生产、改善了人居环境,先后涌现出了湟中县毛尔茨沟、同仁县南当山流域等一批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典型工程,为全省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为了推广典型,利用多种媒体开展大量富有成效的宣传,特别是8月3日《青海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为大美青海增添华彩》一文,介绍了青海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的实效。此文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省委书记骆惠宁、省长郝鹏、省委副书记王建军、副省长严金海等领导相继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在各级领导的指示下,成功召开了“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现场观摩会”。
三是监督执法逐步推进。通过扎实的监督执法和有效的宣传,进一步规范了生产建设单位的水土保持行为,今年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达到95%以上,实施率达到了100%,验收率达到了98%,“三率”均跨入了全国的先进行列。同时,在输变电工程、水电站工程、公路工程、采矿项目全面开展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的情况下,华电、华能、大唐、协合等多家已竣工的光伏发电项目也积极申请对水土保持设施进行专项验收,促使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覆盖到了新型能源项目,在水保方案作为生产建设项目立项批复前置条件的基础上,水保设施验收也成为了各类生产项目主体工程竣工验收的前置条件,有效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四是淤地坝管护经费初步落实。为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对淤地坝工程运行管护工作的重视,履行安全责任,确保淤地坝运行安全。2013年水利厅主管副厅长、水保局主要领导联名给有关项目县的县长致信,客观反映了淤地坝安全运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要求项目县将淤地坝管护经费纳入本地政府财政预算,并长期有效地对淤地坝运行管护工作给予资金支持。对此各县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计划将淤地坝管护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之中,每年将安排适当资金维护工程运行及安全。目前,大通、湟源、互助、贵南等四县以落实资金57.98万元,用于淤地坝工程的管护岁修经费。其余各县政府也均表示积极筹措资金,将陆续解决淤地坝工程管护岁修经费。
五是国策宣传扎实有效。加强了中小学宣传工作,4月19日西宁市黄河路小学组织200余名师生在长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开展了“携手保护生态,共建绿色家园”的主题活动。5月31日西宁市南川西路小学、中学近1400名少年儿童到西宁长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开展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户外实践活动。强化媒体宣传,7—9月分别邀请有关媒体开展了两次专题采访活动,8月3日《青海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为大美青海增添华彩》,8月30日,《青海日报》刊登了《“改天换地”显生机—我省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走笔》;9月5日,青海卫视“大美青海”栏目以《水润荒原、绿染山川》为题播出了10分钟的水土保持专题宣传片;9月6日,《青海日报》整版刊登了《加快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促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9月16日《青海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我省小流域治理凸显“三重效益”》的文章。小流域综合治理连续两月两次在省级政报头版头条刊登宣传信息,在青海省尚属首次。《中国水利》第24期亮点展示栏目刊发4个彩版介绍青海水土保持国策宣传。
青海省水保局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