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国家水保重点工程 抗旱减灾显效益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今年江西省降雨偏少,特别是7月中旬后期开始,全省持续晴热高温少雨,江河水位持续下降,水库蓄水日趋减少,用水需求不断增加,旱情迅速蔓延加剧,据8月11日统计,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721.3万亩,其中,轻旱482.7万亩、重旱206.47万亩、干枯32.14万亩;水田缺水111.09万亩、旱地缺墒72.01万亩;因旱饮水困难65万人。全省共有42座水库干涸,21条小河流断流,抗旱形势日趋严峻。近日,笔者深入江西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区进行抗旱调研,亲身感受了小流域水保综合治理工程显著的抗旱减灾效益。

    片段一:


樟江项目区800处蓄水工程保土抗旱显身手

    进入7月份以来,兴国县晴热高温少雨。水保樟江项目五年间的8条小流域内新建了各类小型蓄水保土工程近800处,特别是一批既能拦沙固土又能蓄水抗旱的小型蓄水池、小水陂、塘坝等民生水保工程让流域内群众直接受益,并为农作物抗旱尽显水土保持功效。村民刘琼告诉记者,社富乡鹭溪村新建的湖背塘坝使辖地5个村民小组300亩靠天吃饭的“望天丘”成为旱涝保收的丰产田。
    兴国县在2008—2012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樟江项目区的5个乡镇36个村共新建各类小型蓄水保土工程791处,开挖竹节水平沟1420km,据测算,辖区内各类水保工程正发挥明显的水保功效,项目区内可减少土壤流失量14.92万吨,增加蓄水能力33.72万立方米,保护农田2230亩,保护民房28处,新增人畜饮水量7000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050亩,受益人口达7.26万。

    片段二:


安远水保工程旱情面前显威力

    记者在安远调研感受到,面对严重旱情,安远县实施的水土保持工程显现出效益,在多年干旱的半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大旱面前项目区依旧是水畅,田绿,农家欢。
    项目区天心镇心怀小流域村民特意打电话向县水保局表示感谢:“以前遇到干旱,沟道干涸,我们到一公里外地方挑水吃,今年如此干旱,沟道拦蓄水源充足,不仅满足了人畜吃水,还能灌溉农地,感谢水保工作,感谢水保工程”。
    重石乡莲塘小流域大坑村垇背塘下有150多亩田,以前的垇背塘面积很小,装不了多少水,下面的150多亩田属于干旱死角,完全靠天水灌溉,2010年以前基本上荒芜了。2010年通过实施了水保工程建设,把垇背塘进行改建,清淤,使得鱼塘重新焕发生机。“我这里没问题,鱼塘中还有不少的水…”种植大户赖全新站在水田中,望着绿油油的禾苗和山上的脐橙,脸上完全没有一点忧虑。

    片段三:


枧田小流域水保工程对比抗旱效益“两重天”

    赣县枧田小流域属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桃江项目区重点治理小流域,自2008年开始治理,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736平方公顷,兴修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19座,由于采取了沟坡兼治,乔灌草结合,节节拦蓄、处处设防,形成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在这次特大旱灾中,充分发挥了生态工程“绿色水库”的功效,增强了农作物抗旱能力,小流域综合治理区受旱面积及受灾程度比非治理区减少20%-30%。流域内溪河依然水流淙淙,农田全部种上了晚稻,80%以上的农田有水灌溉。
    而与上堡村相邻的白枧村,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低,又未实施水保重点治理,持续的高温少雨,导致小溪断流,山塘干涸,30%的农田因缺水而无法栽种晚稻,有部分农田虽栽种了晚稻,因后期无水源灌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禾苗干枯,农田发生龟裂,旱情严重。
 

    小流域综合治理--
    既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又是“抗旱减灾工程”

    这次在国家水保重点治理项目区抗旱调研,笔者切身体会到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给当地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效益,为蓄水保土抗旱减灾发挥的重要作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得到江西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高度肯定和广泛好评。
    2008-2012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在江西省兴国县樟江等16个项目区实施,涉及赣州、抚州2个设区市16个县(市、区)90个乡镇656个村,通过五年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区总产值609257.55万元,比2007年增长57.9%,农村人均纯收入4762元,比2007年增长86.0%,人均产粮429公斤,比2007年增加90公斤,贫困户、贫困人口,分别比2007年减少62.9%和64.5%。充分体现了水土保持是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的主体工程,是实现山区群众脱贫的“致富工程”,是江河治理的“治本工程”,又是“抗旱减灾工程”。
    一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资源环境和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项目区127条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由治理前的237247公顷,下降到现在的110909公顷,下降了53.3%。流失强度大大减轻,其中强烈以上流失面积24161公顷,减少了59.1%;项目区植被覆盖度由2007年的53%上升到76 .4%,上升了23.4个百分点。生态环境的改善为生物多样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小流域植物品种增加,林相单一的状况得到改善,初步形成乔、灌、草多层次结构的植物群落,改变了“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面貌。二是综合利用水土资源,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点,实现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统一。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能、居统一规划,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山治水与治穷致富相结合,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在综合治理的小流域内合理地开发水土资源,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地兴办各具特色的种养基地,把小流域治理与发展区域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致富,使项目区农、林、牧、副、渔各业用地比例趋向合理,实现了生态治理与经济开发双赢。特别是依托当地农村主导产业——脐橙产业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脐橙主导产业为主的“兴果富民”工程结合起来,项目区脐橙产业已形成规模效应,成为全国的著名的脐橙基地,也使当地群众主动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有了持续长效的驱动力。如兴国的油茶产业、广昌的蜜橘产业也成为了区域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三是蓄水保土、削峰滞洪,提高了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发挥了水土保持治理江河的根本作用。在已竣工验收的小流域,在侵蚀劣地高标准开挖水平竹节沟,乔灌草混交搭配,侵蚀沟道修筑拦沙坝、谷坊和低洼地修筑塘坝等工程措施,层层设防、节节拦蓄、自上而下系统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层层拦蓄径流泥沙。凡通过综合治理的小流域基本可以保证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经治理小流域所在的乡镇受灾程度轻微,未治理小流域所在乡镇受灾严重。如桃江项目区所在的赣县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区基本实现了“小雨中雨不下山、大雨暴雨缓入川”。经当地水文部门观测,贡江一级支流龙舌河河床比治理前下降了33.5 cm,平均每年下降了6.7cm。国家水保重点治理工程深受当地干部群众欢迎。
    记者:余哲  通讯员:钟文峰  刘茂福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