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减沙 治山兴水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主要涉及山西省晋北地区,工程自2000年启动实施以来,共计完成小流域初步治理面积1900km2,新建谷坊、塘坝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700多处,兴建水源工程567处、节水灌溉工程1300多处。十年治理,防风减沙、治山兴水,成效显著。
基本形成区域性防沙固沙生态屏障
经过多年水保小流域治理和林业生态造林,晋北风沙源区林草覆盖率由1999年的17.3%增加到2012年的40%以上。逐步形成130多处万亩生态防护工程,其中5万亩以上规模的有20多处。朔州市朔城、山阴、怀仁三县沿洪涛山系建成了宽约10km,绵延120km的绿色防护林带,规模十分宏大。大同市大同县、新荣区、左云县、杨树林局建起了50万亩阻沙东进的防风固沙屏障。这些集中连片的生态工程对遏制地表扬尘起沙,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初步实现区域性防风减沙固沙目的
根据近年的对比观测资料,治理后的小流域坡面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2000~3000t/km2.a减少为1200~1800t/km2.a,平均每平方公里年减少土壤流失800~1200t;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由1999年的1800万亩减少到2009年的580万亩,减少1220万亩;荒漠化土地退化趋势逆转,轻度荒漠化土地增加200%,中度减少72%,重度减少93%,极重度减少97%;气象指标趋于好转,大风日由2001年的最高值23天,减少到目前的8天左右,沙尘天气由2002年的16.3天降至10天以下。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民增收
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工程启动前的1700元提高到2011年的4500多元,增加了一倍多。工程的实施是一个重要带动因素:项目区共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4万hm2、基本农田2770hm2,兴修各类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700多处,修建河坝90km、沟头防护142 km、简易道路600km,有力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发展能力;同时,大面积的经济林建设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培育了一方产业,致富了一方百姓。如大同市目前杏树面积达到15万亩之多,全市仁用杏年产量40万kg,仅此一项,种植农户平均每年可增加收入1000多元,杏脯、杏仁露等后续加工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经过项目的多年实施和宣传工作,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舍饲圈养成为主要养殖方式;管灌、喷灌、防渗渠等先进节水技术的采用,转变了农村用水观念和传统灌溉方式,大水漫灌方式已基本不用,灌溉定额由原来的200~300m3/亩•次降低为50m3/亩•次左右;工程的实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缓解了人地矛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社会稳定;一些生态治理片已成为生态公园或风景旅游区,如应县龙首山生态公园、左云生态狩猎场等,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处所。
政府统筹,项目带动;大坑大苗,确保成活
近几年,朔城区、怀仁县、左云县等经济实力强和财政收入好的县,以风沙源项目实施为基础,结合城镇周边生态治理和新农村建设,由当地政府主导投入,整合相关项目资金,提高标准,整体规划,规模推进,集中连片,不留空当,建成多处高标准万亩以上规模生态治理片。朔城、怀仁、山阴三县共计统筹各种资金10多亿元用于生态建设,各县治理面积都达到10万亩以上。三县区治理片相连,绵延百公里。同时,这些县区针对晋北地区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的气候特点,以及防止野生动物侵害的需要,总结出“大坑、大苗、大水”栽植技术,即在乔木林栽植过程中,采用三加二或二加三携带母土五年生的乔木大苗,进行大坑整地、大水浇灌,治理标准高,成活率在90%以上,几年后的保存率在8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乔木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为全省水保生态建设树立了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