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十一五"我国水土保持科技取得重大进展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一、水土保持科技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编制印发《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水利部印发了《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经过5-10年的努力,构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与推广、监测评价两大体系和国家基础理论研究、水土保持科技协作和国家水土保持科学决策与工程设计支撑三大平台,在水土保持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的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目标。
    二是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2005~2008年,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土保持领域影响最大的一次综合性科学考察--"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工作,摸清了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全面总结了我国水土流失防治的成绩与经验,系统揭示了我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土流失防治对策及建议。促进了我国水土保持科技创新,为我国防治水土流失、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是973、国家支撑项目等一系列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相继开展。"十一五"期间,在"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基础上,紧紧围绕黄河中游、长江上游、东北黑土地保护、石漠化治理、南方崩岗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和大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相继开展了"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 和"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等2项国家"973"计划;"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关键技术"、"长江上游坡耕地整治与高效生态农业关键技术试验示范"、"红壤退化的阻控和定向修复与高效优质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和"松嫩-三江平原粮食核心产区农田水土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蚀地区坡面水土流失阻控技术研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测算共性技术研究"、"汶川地震区新生水土流失环境效应分析研究"等14项水利部行业公益性专项;"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控制试验示范"和"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适应性修复试验示范研究"等2项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以及教育部科研创新团队"黄土高原流域生态系统中水土迁移机制及其调控原理"等一系列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项目研究区涉及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七大片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工作呈现领域不断扩大、项目不断增加的良好局面。
    四是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基础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建成了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7个流域中心站、31个省级总站组成的检测机构体系和175个分站和738个监测点组成、基本覆盖各类水土流失类型区的监测站网。建立了一批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国家级水土保持试验区和土壤侵蚀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利部命名了67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
    五是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明显增强。黄土高原地区的机修梯田、淤地坝设计与建设、雨水利用等技术推广良好。北方土石山区的旱作保墒,以及南方丘陵山区的崩岗防治等技术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猪-沼-果、坡面径流调控等技术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得到全面的推广应用。生态修复、植物篱、坡耕地整治、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等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清洁小流域建设、面源污染防治等技术从试验示范也开始向生产实践转化。 
    二、水土保持科技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水土保持领域有140余项基础理论类和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登记,"黄土高原水蚀动力过程及调控技术"、"中国侵蚀环境演变与调控及水土保持体系"、"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等一批科技成果分别荣获多项国家或省部级奖励。在坡面土壤侵蚀机理、流域侵蚀产沙机制、区域水土流失过程、喀斯特山地水土流失发生机制、生态系统变化的水分-养分循环过程与制约机制、植物适生机制和群落配置原理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构建了全国土壤侵蚀环境基础数据库框架和水土保持数据共享平台,明晰了全国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与变化趋势,建立了典型水蚀区坡面水蚀预报模型。筛选与开发出黄土高原土壤强化入渗、产流及抑蒸型新材料以及相关应用技术,形成了长江上游坡耕地整治与高效生态农业技术,集成研发了新时期生态节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淤地坝规划设计与建造技术、红壤区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阻控关键支撑技术和东北黑土区粮食增产关键技术体系。这些研究成果有效地提升了水土保持科技水平,加快了我国水土流失防治进程,为国家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根据科研成果修订颁布的《水土保持术语》等13项国家标准和《水土保持规划编制规程》等22项行业标准,有效地指导了生产实践。在已经批复的《南方崩岗防治规划》和《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利专项规划》,正在开展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与全国第四次水土流失普查工作中,水土保持科技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在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流失监测、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水土保持工程验收、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方面,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得到了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
    三、近期水土保持科技工作重点方向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做好水土保持科技工作,促进水土保持事业科技进步、创新发展。
    一是加强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按照《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纲要》,围绕科考提出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当前水土保持实践急需解决的实际课题,结合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研究方向与重点,以97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和水利行业公益性等重大项目为依托,强化土壤侵蚀动力学机制及其过程,土壤侵蚀预测预报及评价模型研究,土壤侵蚀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机制及关键技术,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效应、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措施防蚀机理及适用性评价研究,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标准与容许土壤流失量研究,水土保持与社会经济学研究,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与评价模型等十大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开展水土保持对江河泥沙演变的作用与机理、生产建设活动人为水土流失机理与测算、中小河流水土保持减灾作用机理等方面研究,获得一批原创性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形成一批事关水土保持发展的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建议,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水平,促进科技进步,推动水土保持科学发展,为建设生态文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服务。
    二是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紧紧围绕黄河中游、长江上游、东北黑土地保护、石漠化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南方崩岗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和大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强水土流失区林草植被快速恢复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降雨地表径流调控与高效利用技术,水土流失区面源污染控制与环境整治技术,开发建设项目与城市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水土流失试验方法与动态监测技术,坡耕地与侵蚀沟水土综合整治技术,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数字化技术,水土保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九项关键技术研发,开发一批面向水土保持现代化的高新技术。重点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高效利用、生态清洁型流域与生态安全型流域建设、典型生态脆弱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水电开发区生态保育与梯级水库泥沙来源控制等技术研发与创新和模式集成,为全面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发展提供实施依据和科技支撑。
    三是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水土保持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强化示范园区的科技推广示范与辐射功能充分发挥其在科技示范与推广作用,充分利用水土保持科技协作网这一信息与资源的共享平台与交流窗口,加强管理、科研、生产部门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紧密结合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四是强化水土保持科技交流与合作。持续跟踪国际水土保持科技前沿,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着重在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保护、水环境与生态建设、中小流域防灾减灾、植被快速恢复与土壤修复等方面引进先进实用技术,进一步做好国际先进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形成技术引进与开发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创新模式。通过多种形式,搭建和营造良好的科技交流研究平台与氛围,深入推动学术交流,扩大对外合作,提高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水平。
    五是加强科普教育宣传。继续开展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水土保持普及教育。加强面向基层的水土保持实用技术培训。加强水土保持科技园区建设、水土保持教育基地建设以及示范流域、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等创建工作,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法制观念与意识,增强广大群众运用科技的自觉性和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水土保持的良好氛围。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