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保护水土资源 服务城乡发展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刚刚过去的“十一五”,为了确保北京水源地安全,本市将水土保持工作由“单一服务农业生产”向“保护水土资源、服务城乡发展”转变,顺利完成了“十一五”初期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确保首都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增生态清洁小流域130条。1999年以来,北京连续干旱,水资源紧缺等问题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北京水土保持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思路决定出路。通过探索实践,2002年,北京率先在全国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从而增强山区水源涵养能力和水质净化能力。“十一五”期间,北京市进一步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内涵进行深化,对外延进行拓展,提出了“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新理念,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五同步治理,逐步形成了从山顶到山脚、从河道到水库、从水源到再生水的水源保护体系,使首都的水源保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五年来,全市共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13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15平方公里,有效保护了首都的水源地,提升了环境品质,为沟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其中,一、二级水源保护区建设了水源保护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在优先保护水源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具有山水、民俗旅游资源的小流域,打造了休闲观光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将经济活动影响控制在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使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良好结合;特色林果种植区,大力建设了绿色产业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把生态建设与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形成一批特色经济沟;村庄集中、人口密集的小流域,推进和谐宜居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把生态环境改善与人居环境改善紧密结合,促进新农村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成,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一是保护了饮用水源。治理后小流域主要水污染物COD、总氮、总磷分别消减20%、29%以及49%, 出水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密云水库在连续干旱、蓄水量徘徊在6.5亿—11亿立方米蓄水量情况下,水质仍然保持在Ⅱ类标准;官厅水库水质由劣Ⅴ类改善到Ⅳ—Ⅴ类,其中门头沟三家店段全年达到Ⅲ类标准。这些成绩的取得,生态清洁小流域源头护水功不可没。二是促进了新农村建设。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优化了水土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据统计,治理后的小流域发展了“一村一品”、“一沟一品”以及“一山一品”,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经济沟域,农民累计直接收益过亿元,人均超过600元,年人均增收20%以上。三是维护了河库健康生命。治理污水、治理垃圾、治理沙石坑,治理违章,蓄滞雨洪,沟通河网水系,治污蓄清,改善了流域水质,恢复了河道生态功能。四是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生态修复理念,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促进了污水、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逐步转变了农民观念,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部门联动,源头严把项目审批关。“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完善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机制,基本形成与国家法律法规相衔接、比较完备的水土保持法规体系,逐步形成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监测及竣工技术评估等咨询服务体系。水务、环保、发展改革三部门加强联动,从源头严把项目审批关,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逐步形成全行业覆盖、全社会管理、全过程控制的水土保持社会化服务新局面。五年间,市、区县两级共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924个,监督检查1262次,验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116个。开发建设单位累计投入水土保持资金91亿元,涉及防治责任范围367平方公里, 减少水土流失177万吨,极大地控制了人为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服务了绿色北京。
    监测能力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建成11个坡地径流场、163个坡地径流小区和14个沟道控制站、覆盖五大流域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立市、区两级水土保持监测管理体系。研制成功北京土壤侵蚀模型,全面开展泥沙、水质、水量等6类指标监测,评价年度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状况,每年向社会发布北京市水土保持公报,为政府部门决策和社会公众生产生活提供服务。此外,北京市还在全国率先建成水土流失自动监测系统,为水土流失信息自动采集、远程传输、实时分析、网络发布一体化探索了经验,进一步提高监测水平,为全市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重要支撑。
    科技护航,引入近自然治理理念。“十一五”期间,北京市通过对水源区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监测评价与防治、废弃矿山修复、新农村污水处理等问题进行重点攻关,获得了一批水土保持关键科研成果。研究制定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为水土保持建设和管理提供了重要“尺子”。开发集成并推广应用农村污水治理、边坡防护、河岸(库滨)带建设等3类40余项实用技术。引入近自然治理先进理念,实施小型水体修复示范研究,提高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水平。建设了水土保持核心业务系统,推动水土保持精细化管理。建成密云石匣、延庆上辛庄、门头沟龙凤岭三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了研究基地,为生产单位提供了示范基地,为中小学提供了教育基地,累计接待社会各界31000人次,发挥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产学研平台作用。
    水土保持宣传教育进万家。“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反响强烈的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活动。成功举办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场会”,编写了“保护生命之水,建设绿色北京”水土保持教材,开展了“保护生命之水,建设绿色北京”水土保持宣传活动, 建成7个市级青少年水土保持户外教室。水土保持宣传教育的手段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扩展,范围不断扩大,水土保持“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进园区、进流域”,既面向成年人,更从娃娃抓起,小手拉大手、学校带家庭、辐射全社会,水土保持宣传教育走进了千家万户。
    水土保持宣传教育进万家。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保护了饮用水源,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维护了河湖健康生命,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时期是首都落实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关键时期,中央一号文件和新《水土保持法》带来了新机遇,北京城乡发展对水源保护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北京水土保持以水源保护为中心, 以落实最严格的水土资源管理制度为重点,引入欧盟生态治理理念,推进并深化“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促进沟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理念和做法推广到北运河、永定河和潮白河等大流域治理,以流域综合治理和污水资源化为核心,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体系,建成“生态的河”;建立流域水资源配置体系,建成“有水的河”;建立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成“安全的河”,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供支撑和保障。
    北京市水务局供稿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