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朝阳:"十一五"水土保持工作步步高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站讯(通讯员 刘芳 李云岚)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活动因素影响,朝阳市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生态环境失调,生产条件低下,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多年来,朝阳市在国家和省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生态立市,实施了大规模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基础工程建设。特别是近年来,为适应社会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劳动积累工政策调整等新形势,不断创新水土保持工作机制,推动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健康发展。
据统计,从2006到2010年底,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3.67万亩,年年超额完成省市各项指标任务,比"十五"期间完成总量超额35%。5年间,全市水土保持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精神,促使朝阳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区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据先后4次卫星遥感普查结果对比,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由1986年占总面积的81.5%下降到2009年的41.6%,20多年间平均每年降低近2个百分点,为全省平均治理速度的2.5倍。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3788吨,下降到每年每平方公里2554吨。森林覆被率由15.2%提高到35.6%。
多年来,朝阳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省的充分肯定,水利部在全国推广了朝阳市经验。
创新行政目标管理机制,强化组织保障体系,不断加大行政推动工作力度。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为朝阳制订的"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农业建设方针,将水保生态建设作为全市最大的基础工程,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根据水土保持多领域、跨区域、高难度,具有社会系统性、公益性等特点,坚持政府统筹和严格目标管理的组织方式,不断创新行政目标管理机制,采取"领导压、压领导"的办法,首先解决好各级干部对水土保持认识和真抓实干这一关键性问题,为推动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市政府在实施社会全方位目标管理的工作机制中,将水保治理任务列入市、县、乡政府责任指标,实施严格的政府督察考核和奖惩,市、县政府领导和政府督察部门分别定期分阶段考核评比县、乡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责任指标完成情况,实施百分考核,媒体通报,与干部政绩和经济收益挂钩,奖优罚劣。县(市)区政府对各乡(镇)实行"同类同考,项目支撑"的工作激励机制,将乡、村干部自筹资金完成一定数量规模的水保工程项目等同于完成相应规模的招商引资发展工业项目的考核积分,此举联利联心,大大激发了各乡(镇)抓水保工程建设的积极性。近年来,在国家劳动积累工政策调整的情况下,乡、村政府通过多种筹措方式,以工补农、以矿补农,用乡村工(矿)业收益投入到水保工程建设,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市、县政府在地方财力困难情况下,积极投入配套资金,确保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近年来,全市每年保持50多万亩的治理速度。
创新统分结合的生态建设机制,强化投入保障体系,加快"四荒"资源出让与治理开发。一是坚持项目支撑战略,突出重点工程建设,以辐射带动社会面上治理工作的开展。一方面,水保部门着力抓好大凌河流域国家水保重点治理区项目的实施,采取县、乡领导和业务人员工程负责制,创建精品工程,发挥国家项目区的示范带动作用。16年来超额完成了工程计划,顺利通过了国家阶段性验收;另一方面,在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和大示范区建设中,市水保局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协作打总体战,必要时请市、县领导出面协调,将各相关部门涉农资金项目集中摆放,按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各投其资、各记其功、整体推进、规模治理、综合开发的方式进行,解决了单一部门工程规模小治理开发进展缓慢的问题。面对目前国家对生态建设与管理体制上实施"多措施齐上,多部门齐抓,多项目并行"的现实情况,市水利局水土保持部门从实际出发,找准工作定位,发挥综合优势和主导作用,推动生态建设全面展开。二是启动市场机制,推动"四荒"资源的出让与治理开发工作深入开展。通过拍卖"四荒"使用权,让"四荒"受让户吃上"定心丸",舍得投资投劳,搞生态型开发建设,从而形成社会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市、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农村'四荒'资源使用权出让实施办法"等相关政策。这种具有鲜明特色、操作性较强的政策,牵动着百姓的心,凝聚了多方力量,极大地发挥了政策导向作用。水利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对"四荒"出让与治理开发实施有效管理,从政策支持、资金扶助、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培育引导"四荒"大户实施生态保护型治理开发。全市有适宜出让的"四荒"面积630万亩,目前累计出让面积365万亩,出让后治理开发面积296万亩,受让户数4.2万户,累计吸纳社会生态建设资金2.2亿元,形成了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局面。
创新水土保持业务服务机制,强化技术保障体系,着力提高水土保持建管现代化水平。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素质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手段,强化水土保持队伍管理,着力提高水保业务管理服务水平,实施人才强业战略。水利局水保部门广泛推行重点工程业务承包制,高效优质地做好项目前期和施工中的技术指导工作,严把"三关",即规划设计关、施工指导关和项目验收关,确保工程达标创优。二是坚持效益第一的原则。实施开发性治理,寓经济开发于治理工程中,以经济开发促生态恢复治理。力求干一片,成一片,受益一片,不搞劳民伤财工程,让群众受益。多年来全市大规模开发建设的"两杏一枣"经济林果,显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三是坚持科技支撑的原则。水土保持部门结合治、管业务大力开展新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坚持因地制宜的科学治理技术路线,摸索出了一整套适合地方特色的科学治理模式,提高水土保持工程的质量和效益,以充分吸引群众,调动群众治理开发的积极性。15年来,有8项新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科技含量高,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深得农民欢迎,从而调动起农民治理开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水保生态建设工程的科技含量、效益和管理水平,加快了传统水土保持向现代水土保持转化的进程。全市以水土保持为基础的生态农业模式在相当大的区域内形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基础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