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旱塬上的绿色理念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寒冬时节,一场大雪后的甘肃省甘谷县,层层梯田熠熠闪烁,条条沟道葱郁叠翠。
甘谷县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是甘肃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县区之一,也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甘谷县坚持“力量向流域汇聚、项目向流域摆布、资金向流域统筹、产业向流域集中”的原则,整流域整片带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有效破解了投入渠道多元、力量分散和脱贫成效不明显等突出问题,探索走出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双赢的新路子。
如今,行进在甘谷大地,生机勃勃的林草慢慢覆盖了昔日的荒山秃岭,鳞次栉比的梯田里孕育出新的希望。甘谷县正以崭新的姿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
规划先行
整流域整片带开发治理
甘谷县近年来立足区域地理特征、自然生态条件和产业发展布局,在制定《全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坚持以流域为单元,分流域编制梯田、道路、林草、沟道、雨水集蓄等工程措施,并按每年完成2~3条整流域开发治理的目标,大力推进整流域整片带开发治理。充分发挥项目相互配套、资金互为补充、功能相互支撑的“拳头效应”,始终坚持以流域为载体,以片带为平台,将土地出让金的10%用于梯田建设,并针对梯田建设多渠道投入、多部门参与的工作格局,探索建立了“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各负其责”的资金统筹机制。严格按照“平田整地—道路建设—农渠开挖—行道树栽植”要求,规范施工流程,强化项目监管,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督促整改各类问题,真正做到了规划一片、实施一片、见效一片。
同时,甘谷县因地制宜,点面结合,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打破村域乡界限制,将全县划分为后川沟、新集、西沟等16个流域。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12.5亿元,高标准建成12个整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基地,惠及118个村11.23万人。
同步推进
全方位多维度提高效益
甘谷县立足地域特点,把梯田建设与产业布局调整、发展旱作农业和特色产业、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扶贫相结合,确定了“田成片、路成网、林成行”的治理工作思路,统筹实施项目,整合使用资金,全面推进“梯田+道路+产业+水利”综合治理模式。
积极整合发改、财政、国土、水保、扶贫等部门项目资金,开创了全县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一盘棋”格局。“十二五”期间,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整合项目资金2.98亿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9.8平方公里,新修梯田31万亩、中型淤地坝1座,营造水保林41.79万亩、经济林39.6万亩,封禁治理7.32万亩,配套产业道路590.35公里,修筑谷坊5868道。
甘谷县通过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开发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6万亩,解决了32.7万村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截至20l7年年底,全县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02.26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63.75%,初步实现了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进、生态环境共治的治理工作目标。
产业调整
注重创新多渠道促农增收
甘谷县坚持走整流域综合治理与培育富民产业相结合的路子,在当年新修成的梯田上,大力推广“梯田+水窖+经果园”“梯田+地膜+种植”“梯田+种草+养殖”“梯田+农产品+加工”等高效早作农业种植模式,发展现代循环农业,为农民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拓宽了渠道。
除此之外,甘谷县结合村情实际,紧盯市场需求,探索推进农村“三社合一”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扶持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引导流域内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果椒、养殖等支柱产业,鼓励发展辣椒、马铃薯、中药材、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初步构建起了渭河川道区设施蔬菜、南北浅山区两个百里林果带和“一园两带三片”养殖经济圈。甘谷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功晋升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截至20l7年年底,全县累计流转土地12.18万亩,蔬菜种植面积年均增长1万亩以上,达到26.8万亩;优质果品基地年均增长2万亩,累计达到39.6万亩;全县蔬菜、养殖业等总产值达到28.77亿元……水保工程建设加快了甘谷县脱贫致富的步伐。
(中国水利报2018年2月8日第2版 通讯员康贵良 陈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