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中国水利报:综合治理拉动“绿色经济”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治理后的紫云县火花低热河谷园区   贵州省水利厅 供图

    水土保持工作者最大的愿望便是能看见区域内水清河畅、山明水秀。如果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同时,种植出一片能拉动收入的“绿色经济带”,就锦上添花了。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水务局积极开展生态治理,走出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存的绿色发展之路。
    紫云县由于地貌和水系因素,耕地大多为坡地,一遇大雨,洪水便殃及作物和农田。而且,以往的招商引资项目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许多地方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长期的水土流失致使水保工程难度加大,在治理探索过程中也出现过误期问题。在那时的环境影响和条件下,水土流失困扰着人们的生活。
    近年来,紫云县水务局明确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积极开展坡耕地生态环境建设,使以往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重新焕发出了生命色彩。
    紫云县水务局对村民加大工程建设管理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相应的财务管理办法,建立科学、适宜的项目决算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及时的资金保障。
    紫云县水务局坚持把治理水土流失与扶贫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在坝羊乡平塘村与达帮乡纳磨村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设,大力推广农业园区建设。
    坝羊万亩生态茶叶示范园区项目,不仅完成了水土保持工作,而且进行机耕道、水池等配套设施建设,方便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
    近20年来,紫云人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生产业绩,共实施12条小流域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1.68平方公里。
    水土流失面积广、水土保持力量少,是面临的一大矛盾。“紫云县特殊的地势,施工规格要求不统一,建设地点分散。为此,我们启用了村民自建试点工程方案,近五年来,反响良好。”紫云县水务局工作人员说,试点工作自实施以来,深受项目区群众的欢迎和各级各部门的认可,相关人员切实参与到工程中,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项目建设改善了生产条件,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强了发展后劲。蔬菜种植园区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种植大户袁恒在紫云县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把支离破碎的耕地合并为大片耕地,方便了机械耕作。“以前种植地分散,种地特别费劲。治理工程结束后,节省了很多时间,配套道路的建设也减少了运输成本。”袁恒说。
    村民自建简化了建设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建设成本,提高了投资效益,保障了资金安全,带动了群众就业,融洽了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生态是笔长远账,紫云县水务局将继续沿着生态治理的方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生态发展道路。
    (中国水利报2017年9月12日第4版 中国水利报记者 王伟康 通讯员 吴良美 张西)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