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搞好水土保持 建设美丽河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2016年9月15日,省政府正式批复原则同意《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省首次获省政府批复的省级水土保持综合性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蓝图和重要依据,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的行动指南。《批复》要求,按照《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强化跟踪监测、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认真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完善政策措施,切实推进全省水土保持工作。
我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截至2015年尚有水土流失面积2.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4.1%。此外,大规模开发建设导致的人为水土流失问题仍十分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威胁我省生态安全、饮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5万平方公里,其中“十二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00平方公里。一大批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民心工程、扶贫工程,为抗御水旱灾害、保护水土资源、推动“生态河南、美丽河南”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水土流失仍是我省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四个全面”的发展理念,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制定全省与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强化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河南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规划目标
本次规划现状年(基准年)为2015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2020年目标:初步建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预防保护、重点防治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0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约1100万吨,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围绕“三山一滩”地区扶贫攻坚,依托水土保持特色产业,实现治理区贫困县总体脱贫目标。
2030年目标:基本建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现有林草植被得到保护与恢复,太行山、桐柏大别山和伏牛山等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得到全面治理,缓坡耕地得到全面整治,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8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减少,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3600万吨,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二、主要任务
一是预防保护。在林草植被较好、水土流失较轻的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初步标准的区域,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水源区、梯田集中分布区,水库库区及其集水区、河湖保护范围,水土流失潜在危险较大的其他区域,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以维护和增强水土保持功能为原则,重点实施预防保护,严格生产建设项目和活动管制,坚决保护原地貌植被,禁止过度放牧、无序采矿、毁林开荒和开垦草地等行为,从源头上严控人为水土流失。二是综合治理。在水土流失轻度以上及人口密度较大的山区、丘陵区和平原沙土区,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山洪易发区,废弃矿山(场)、采石场和尾矿库,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迹地及矿山塌陷区等,坚持“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的方针,积极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清洁小流域建设和坡耕地专项综合治理工程,改善山丘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是综合监管。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法规体系,强化监督管理、动态监测和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能力。
三、规划布局
按照全国水土保持“三级”区划,针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水土流失特点和水土保持功能定位,以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为重点,提出不同区域水土流失防治途径。一是太行山东部山地丘陵水源涵养保土区:本区涉及焦作、安阳、新乡和鹤壁4个市,共18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9354.7平方公里。本区山高坡陡,土薄石多,植被稀少,水源涵养能力较低,特别是石灰岩区缺水严重。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532.4平方公里。
该区水土保持主导功能是涵养水源和土壤保持。水土流失防治途径及技术体系布局如下:首先,在远山及人口稀少地区,实行封禁治理,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在中低山丘陵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重点开展坡改梯工程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配套雨、洪利用措施,确保人畜饮水和生态用水安全;在村庄及农地周边,修筑护地堤(坝),保护耕地和村庄,减轻洪水威胁。其次,在低山浅山丘陵区,结合综合治理,发展特色经济林果,充分利用小泉小水,建设小型拦蓄引水工程,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林果产品产量和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第三,在山洪泥石流易发区,布设拦沙、排洪等骨干工程,减少灾害损失;在丘陵到平原的过渡地带,特别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线及主要交通要道周边,开展中小河流整治,搞好水土保持和山洪灾害防治,确保公路、铁路、村镇及重要水利设施的安全运行。
二是豫西黄土丘陵保土蓄水区:该区涉及济源、郑州、洛阳、焦作和三门峡5个市,共25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27812.1平方公里。本区以黄土丘陵为主,冲沟发育,地形破碎,坡耕地和荒坡较多,水资源缺乏。现有水土流失面积9024.9平方公里,是我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该区水土保持主导功能是土壤保持、蓄水保水以及保障饮水安全。水土流失防治途径及技术体系布局如下:首先,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重点是淤地坝坝系和坡改梯工程建设,突出坡面蓄、排水工程,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面积。其次,在伊洛河上游和三门峡水库上游,实施封禁治理,保护现有植被,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在城市周边及水源地,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拦蓄泥沙,防止面源污染。第三,在金、钼、铝土、煤等矿产资源建设项目集中区,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力度,防止生产建设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三是伏牛山山地丘陵保土水源涵养区:该区涉及驻马店、郑州、平顶山、洛阳、许昌和南阳6个市,共24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27082.0平方公里。本区粗骨土和沙化地分布广,植被稀疏;坡耕地多,“四荒”面积大,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447.5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坡耕地、柞蚕坡和疏林地。
该区水土保持主导功能是土壤保持、水源涵养以及保障水源地生态安全。水土流失防治途径及技术体系布局如下:首先,重点改造浅山丘陵地带坡耕地和“四荒”地,建设沟道拦蓄工程,配套蓄水池(窖)等坡面集排水工程;在粗骨土和沙化严重地区,发展耐干旱瘠薄的经济林和生态林。同时,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重点开展坡改梯工程并配套建设坡面灌、排系统,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特色林果产业。其次,以水源保护和生态维护为主,保护和恢复尧山、嵩山和陆浑、故县、白沙、昭平台、白龟山、孤石滩、石漫滩、板桥、鸭河口、薄山、燕山等水库上游林草植被,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保护水库水质。第三,依法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防止煤矿、铁矿等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搞好矿区土地整治和生态恢复工程。
四是桐柏大别山山地丘陵水源涵养保土区:该区涉及南阳、信阳2个市,共9个县(区),土地总面积18002.0平方公里。本区沟道比降大,源短流急,山洪灾害时常造成水冲沙压农田;稀疏林多,茶园、板栗等顺坡经济林地面积大。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760.9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坡耕地、坡林地和稀疏林地。
该区水土保持主导功能是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保障河流源区生态安全。水土流失防治途径及技术体系布局如下:首先,在大型水库上游实施生态修复,封造并举;开展生态清洁型和安全型小流域建设,增加水源涵养、控制泥沙和面源污染。其次,改造丘陵地带坡耕地,建设基本农田,发展木本油料等特色经济林产业;同时,因地制宜建设山塘和截、排、导为主的坡面径流调控工程。第三,在丘陵向平原过渡地带,开展土地集约化经营,发展复合农业,加大河道整治力度,防止河岸冲刷和农田水冲沙压。
五是丹江口水库周边山地丘陵水质维护保土区:该区涉及南阳市的淅川、西峡和内乡,土地总面积8596.5平方公里。本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区域内人均耕地较少,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837.0平方公里。
该区水土保持主导功能是水质维护、土壤保持以及保护水源地生态安全和水质安全,兼顾综合农业生产发展。水土流失防治途径及技术体系布局如下:首先,在库区周边开展水生植物和防护林带建设,保护河道及库周的湿地;在泥沙直接入库的支沟,修建谷坊、拦沙坝,减少入库泥沙;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乡村,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入库水质。其次,在人口分布较多、坡耕地面积较大和植被较差的区域,重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并配套坡面供排水系统;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第三,在人口较少、自然植被较好的地带,推行以沼气为主的能源替代措施,保护现有植被,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的生态安全和水质安全。
六是南阳盆地(及大洪山)丘陵保土农田防护区:该区涉及南阳市的宛城区、卧龙区、镇平县、社旗县、唐河县、新野县和邓州市,土地总面积10553.4平方公里。本区土地垦植率高,疏林面积大,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13.8平方公里。
该区水土保持主导功能是土壤保持、农田防护以及保护土地生产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土流失防治途径及技术体系布局如下:首先,对岗丘区以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为主,提高土地生产力,重点发展高效高产农业;建立林果经济林带和生态农业带,实施径流拦蓄工程,发展节水灌溉。平原区重点建设农田林网和河流两侧植被缓冲带。其次,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防止开发建设项目以及城镇化建设等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七是黄泛平原防沙农田防护区:该区涉及许昌、郑州、开封、安阳、新乡、焦作、鹤壁、周口、濮阳和商丘10个市,共53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43072.5平方公里。本区属黄泛平原风沙区,以风蚀为主,水蚀、风蚀兼有。现有水蚀面积727.3平方公里,风蚀面积6561.7平方公里。
该区水土保持主导功能是防风固沙、农田防护以及保护土地生产力和粮食生产安全。水土流失防治途径及技术体系布局如下:首先,要积极开展平原沙土区土地整治工程,实施农田林网、农林间作、引黄灌溉和打井取水等措施,控制风沙危害,发展高效农业;结合沿黄生态涵养带建设,加强湿地水生态保护。其次,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
八是淮北平原岗地农田防护保土区:该区涉及许昌、漯河、周口、驻马店和信阳5个市(地),共20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22125.7平方公里。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59.1平方公里,水土流失较轻。
该区水土保持主导功能是农田防护、土壤保持以及保护土地生产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水土流失防治途径及技术体系布局如下:加强河、渠水系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强化监督,严格执法,对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采取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四、重点项目
1.重点预防项目在国家、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按照“大预防、小治理”的原则,确定3个重点预防项目。一是丹江口水库水源地片区,实施封禁治理和能源替代工程,保护、恢复林草植被;库区上游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形成以水源涵养林为主的防护体系;农村居住区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置设施,减少入库泥沙和面源污染,维护水质安全。规划近期水土流失防治面积1027.2平方公里,远期水土流失防治面积1829.4平方公里。二是桐柏大别山地片区,重点以封育保护为主,辅以综合治理。荒山荒坡营造水源涵养林,提高蓄水保土能力;缓坡耕地改造为梯田,建设基本农田。规划近期水土流失防治面积425.7平方公里,远期水土流失防治面积1042平方公里。三是平原沙土地片区,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增强防风固沙功能,发展高效农业。规划近期水土流失防治面积600平方公里,远期水土流失防治面积1200平方公里。
2.重点治理项目
在国家、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优先考虑贫困县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较低的区域,确定2个重点治理项目:一是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重点在坡耕地分布相对集中、流失严重的地区,把缓坡耕地改造成梯田,配套田间道路、截排水工程和小型蓄水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规划近期坡改梯面积39000公顷,远期坡改梯面积78000公顷。二是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项目,重点在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和淮北平原岗地“四大”片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做到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加快种植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持续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规划近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757.1平方公里,远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748.6平方公里。
3.扶贫开发项目
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9年我省全面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我省贫困县大多分布在山丘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保持是扶贫攻坚的重要民生工程,实施水土保持精准扶贫,要以贫困群众增收为核心,依托发展水土保持特色产业,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快贫困县脱贫步伐。规划优先安排有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的48个贫困县,近期拟开展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42.4平方公里,占规划近期治理任务的一半以上。
五、综合监管
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的贯彻实施,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逐步建立健全与我省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综合监管体系。一是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构建和完善水土保持政策与制度体系,重点建立规划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和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等制度。二是提高监测水平。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的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实现动态实时监控,提高监测效能,有效开展水土保持普查、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以及生产建设项目集中区水土保持监测。三是提升水土保持监管能力。加强各级水土保持机构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完善水土保持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技术研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水土保持数据采集、传输、交换和发布体系,建成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六、保障措施
为全面落实《规划》目标和任务,提出保障措施如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高效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并强化责任追究。二是依法行政,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有关法律法规,强化监督执法能力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为辅的投资保障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和完善水土保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对民间资本投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给予资金支持。五是依靠科技进步,强化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研究以及科技示范园建设,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提高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平和科技含量。六是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观念和生态文明意识。《河南日报》2017年01月17日17版 统筹:李柳身 武建新 执行:石海波 王福岭 周存旭 孙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