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中国水利报:绿山丘 美家园 富百姓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居住在珠江上游喀斯特地区的老百姓而言,这是一句最直白不过的道理,也是他们向往的幸福蓝图。
    珠江上游地区多山地,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低,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珠江水利委员会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为重点,不断提高流域水土保持管理水平,使珠江上中游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得到有效治理,新增治理面积1.46万平方公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度得春风换新颜。水土保持就是那一缕点石成金的春风,绿了山丘,美了家园,富了百姓。

加大治理力度

荒山披绿河水长清

    “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坡石头无粮收。”这曾是贵州省兴义市则戎乡冷冻村“缺水、少土”的真实写照。现如今,记者来到这里,只见干净的水池水窖、整洁的乡间小道、崭新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的梯田……这座依偎在群山臂膀下的村庄生机盎然。
    “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简单的十二字宣传标语,正是冷冻村发生巨变的强劲动力。“2011年,我们开展小流域治理,坡改梯,建拦沙坝,修蓄水池,种水保林,吃水用水都得到了很大改善。我们村还种了金银花、中药材,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村支书朱昌国一脸自豪地说。
    从2003年“珠治”试点工程,到2008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2009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2013年滇黔桂岩溶区农业综合开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在国务院、水利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珠江流域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五省(自治区)200多个县,加大投入力度,相继启动了一系列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
    如何将穷山恶水建成青山绿水,又如何将青山绿水化作金山银山?珠江委牵头组织实施“珠治”试点工程以来,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创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为流域大面积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树立了典型,积累了经验。
    珠江流域的水土保持与石漠化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人工治理与生态自然修复相结合,以抢救土地资源为目标,以坡耕地整治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项目区群众的吃粮、燃料和增收问题,为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随着国家水土保持投资管理模式的转变,珠江委将工作重点逐步转向了项目的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深入开展工程项目督导核查工作。2015年,珠江委组成10个督查组,历时37天,对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五省(自治区)31个县(市、区)的2014年和2015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情况、2016年度项目前期储备情况进行督查,全力推进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
    同时,珠江委积极推进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宏观管理、顶层设计,编制完成了《全国水土保持区划珠江委任务区三级区划》《珠江委任务区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及典型调查报告》《珠江委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报告》等专题报告,并组织编制了《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等一系列规划和技术标准,规范流域水土保持工作。

加强预防监督管理

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生产建设项目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当地的地表水系、水土资源和生态景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
    “多年来,我们一直把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2011年,水土保持法修订后实施,明确了流域机构的监督检查职责。我们紧抓契机,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管理,把监督执法工作放在水土保持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珠江委水保处负责人介绍道。
    珠江流域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是我国生产建设活动较为活跃的区域之一,预防人为水土流失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自2010年以来,国家审批立项的生产建设项目161个,其中在建项目如大藤峡工程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共95个。
    珠江委深入推进水土保持法的贯彻落实,严格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设施验收,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深入开展监督执法专项行动,督促生产建设单位依法履行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有效防控人为新增水土流失的产生。
    “十二五”期间,珠江委累计现场检查项目170个,对新开工的生产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现场监督检查;对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群众反映强烈的生产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回访,确保整改落实到位;对已完工但未开展水土保持专项验收的项目,督促建设单位开展验收工作,促进水土保持方案落实。
    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一方面采用卫星遥感技术手段,对部分建设项目的扰动范围、流失现状、防治措施分布等进行分析、评判,利用量化并准确标识,大大强化监督检查效果;另一方面,强化跟踪督办,通过监测单位报送的监测季报、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反映情况等多种途径,掌握流域生产建设项目建设状态和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及时督查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

加快建立完善监测网络

为水土保持工作“添耳目”

    水土保持监测资料是反映区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依据,是动态反映生产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水保措施落实、水土保持效果、水土流失情况及危害等方面的重要凭证。
    近年来,珠江委逐步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建设珠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利用遥感技术对流域进行全面的水土流失现状调查,开展水土流失图编制,摸清了水土流失的分布、面积及流失强度,掌握了大量基础资料。
    从2013年起,珠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采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珠江南北盘江治理区、红河上中游治理区、东江上游预防保护区开展区域水土流失监测,并在南方红壤区和西南岩溶区长年开展6条典型小流域和14个典型监测点的监测工作,为深入研究分析水土流失规律和流域水土保持科学决策、实践提供科技支撑,为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加速度”。
    同时,水保监测站积极应用“3S”(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统称)等高新技术,推广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信息移动采集系统,通过定制改造,应用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检查验收、水土流失遥感野外调查等多种水行政移动执法领域,为水土保持行政管理提供全方位的现场信息化支撑。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必须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流域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努力走出一条流域水生态文明的特色之路。”珠江委主任束庆鹏的话语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十三五”时期,珠江委将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大力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积极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江河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形成人水和谐发展的水利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中国水利报》2016年4月21日 2版 □本报记者 吴怡蓉 通讯员 谢莉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