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半城山水满城橘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重庆水土保持助推生态富民——半城山水满城橘
早春时节,记者走访重庆。沿着长江,穿行在延绵起伏的群山之间,只见32万亩郁郁葱葱的柑橘林中,红彤彤的橘子挂满枝丫。
在这个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不仅能够看到“一江碧水、两岸橘香”的美景,还能看到当地群众生态环境建设观念上的深刻改变。面临着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带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两难困境的重庆,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记者深入山区,一探究竟。要生态美 也要百姓富
已经有五年柑橘种植经验的重庆万州区天城镇中坝村村民唐杨美最近又多了个身份:电子商务供货商。“今天刚发出去了550件血橙,现在是网络时代,什么都得懂点才能拓展销路。”唐杨美家里的五亩地全都种上了血橙,这两年已进入盛产期,每年卖橙子的收入能达到6万元。万州位于三峡库区腹心,以丘陵地貌为主,坡陡土薄,水土流失面积1750平方公里,达土地总面积的51%,脆弱的生态环境掣肘着山区经济的发展。
“以前村里的地大部分都是荒坡,一下雨,泥土就被雨水冲刷,混着冲入长江,跑水跑土又跑肥,不长庄稼。”回顾过去,天城镇党委书记谈祖伟感慨,“现在荒山种上了柑橘林,水土保住了,漫山遍野绿树簇簇,环境好多了。”目前,中坝村有柑橘基地1700多亩,年销售收入1400万元,解决了100余人的就业,成为中坝村农民就业增收的一大途径。
经济效益不错,生态保护功能要强,万州将这两点确定为绿化长江建设的立足之点。“水土保持势在必行,但这项工作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周期长,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要说服农民参与不是件容易的事。”重庆市水利局水土保持处处长李华说,“不能为了绿化而绿化,得有收益,不然谁也没有办法动员农民腾出保口粮的地用来保护生态。”
“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种植有市场、适宜万州气候条件的柑橘成了最佳选择。“公司和大户第一个吃螃蟹,老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后,开始纷纷让地、入股合作社。”万州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国建介绍,目前,万州全区有柑橘面积32万亩,产量21万吨,综合产值10亿元。
经果林的生长期往往动辄几年,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还需要以短补长,长短相宜。
甘宁镇庙沟村68岁的骆世州,如今正式成了菜农,家里的五亩地顺着时令分别种上辣椒、南瓜、榨菜等蔬菜,去年光卖菜就净挣了1万元钱。“原来我们在坡地上种菜,遇到大旱,说干就干;遇到下雨,水土都跑完,收成没有保证,一年辛苦到头,也只能够自己吃。”
2014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在甘宁镇庙沟、楠桥等村实施,坡改成了梯,蓄水池建起来了,机耕道修起来了,再加上万州明星企业——鱼泉榨菜有限公司把庙沟村确定为原材料供应基地,常年收购大头菜,庙沟村村委组建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规模化经营,2015年榨菜产量达2200吨,其他蔬菜1600吨,每亩纯收入3000元以上。
像中坝村、庙沟村这样以一村之力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村庄,在重庆市不在少数,乡村绿了,村民富了,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也建立起来了。
多元融资 治水整土
重庆人民种植柑橘的传统由来已久,但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种植还是近些年的事,随着中央、市、区扶持的项目、资金到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质和面均大幅提升,一批高标准生态农业基地趁势而起。忠县任家镇老鹳村的王泽文原来以贩猪为生,2010年,在重庆的水土治理热潮中,他拿出30多万元的积蓄,承包了90亩荒地,改行种柑橘。“村里的耕地大部分都是‘石谷子土’,土层薄岩层硬,保水能力差,抗旱性弱,以前种点水稻、玉米常常是广种薄收甚至绝收。”起步的头三年,基础设施跟不上,水池少,王泽文雇的工人要走很远的路去背水。田间道路也没硬化,货车开不上山,运输成本、人力成本高。到2013年底,王泽文一算账,仅仅回收了25000元。
2014年,正当王泽文一筹莫展时,任家镇开始实施三峡后续水保工程,“坡面水系”成重点改造对象,大范围的坡耕地被改成梯田,拦住了水,再通过排沟渠引流下山,在沉沙凼过滤掉泥沙,最后进入蓄水池,涵养住了水源。“现在村里机耕道通到了坡顶,水池修到了山腰,一个工人加一台柴油机一天就可以解决浇水的问题。”
基础设施便利了,“死土地”变成“活效益”,曾经不长庄稼的“石谷子土”种上了满坡的柑橘。“老鹳村真正实现了‘田地饱肚子,坡上保票子’。”任家镇党委书记谢桂芳说,“以前这里的耕地无人问津,如今不少来自湖北、四川等地的外地人也来这里承包土地。”2015年,王泽文收获了300吨柑橘,年销售额达48万元,净挣12万元。
“政府投大价钱搞水利建设,同时还鼓励老百姓栽果树,让群众真正享受到使用青山绿水资源的权利。”李华说,一方面重庆地方政府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多元融资,另一方面也全力帮助公司和个人解决资金难题。
“县财政每亩建园补助1500元至2300元,设立专项资金2000万元支持柑橘产业发展。”忠县县长熊世明说,“政府先后投入70万元成立柑橘社会化服务组织,每年请专业人士下乡施肥、除草、采摘……”万州则采取“直接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产业发展,每年补助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家庭农场资金300万元,并对已具规模和产出效益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提供担保费补贴和贷款贴息。
一年树木 百年乘凉
山青了,水绿了,老百姓富了,但如何绿得持久、富得长远,是种考验。重庆的答案是因地制宜,深耕附加值、拉长产业链,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宜加工则加工。忠县涂井乡友谊村居长江之滨,依山傍水,沿黄金水道种植了上万亩柑橘林,最近几年村里拓宽了车行便道,修建了观光亭台,统一规划居民小楼,白墙灰瓦掩映林间,每到柑橘林开始挂果,不少游客前来采摘游玩。
“村委会也在慢慢学着打好乡村旅游这张牌。”涂井乡党委书记刘明文介绍,为此,园区内专门引进了“奥林达”这一柑橘品种,它的特点在于头年交果,次年5月左右成熟,而新一季的花已经绽放,因此会出现“花果同树”的奇观,“每年这时候友谊村会举办‘中国柑橘节’,推出赏景、采摘一日游”。
山村变成了景区,游客来得多了后,家庭旅馆、饭店、农家乐也遍地开花,47岁的友谊村村民罗文军原来在广东打工,3年前回家时看到家乡环境大变,就返乡承包了900多亩地种植柑橘,还开办了一家农家乐。“城里的游客来这里游山玩水,还可以采摘橘子,品尝农家菜,去年只农家乐就挣了15万元。”2015年友谊村年产柑橘3500吨,产值突破600万元,吸引游客人数超10万人次,年均拉动消费400余万元。
乡村旅游是重庆生态农业在附加值上的横向扩散,农产品加工则是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依托忠县35万亩柑橘种植基地,果汁加工企业、食品公司、有机肥生产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2004年成立的重庆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如今已经成长为国内非浓缩橙汁领域的龙头企业,占领70%的市场份额。
“水果水果,得先有水才有果。”谈起派森百的成功经验,公司总经理郑传群认为水土保持至关重要。
“渝东北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资源也是生态。”忠县水务局局长王精华说,“山清水秀、河畅湖美的美好家园是忠县人民的幸福所在,经济效益得寓于生态保护和治理开发之中。”
经济日报(2016年4月5日)记者 张 雪 李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