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中国水利报:试点开启水保改革新航程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春风送暖,万物复苏。站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龙口镇万亩珍稀苗木基地上眺望,只见梯田如练,层层叠叠向山脚蔓延;山脚下的沟壑间,一口口水塘碧波荡漾。
  地还是那片地,山还是那座山。在兴国县水土保持局局长廖顺尧的眼中,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原本土质差、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坡,种上圆齿野鸦椿这一中药材后,不但水土保持效果明显,还帮助周边居民增收致富。在赣州市水保局的组织下,部分医药公司负责人前往实地开展调研。
  近年来,赣州市水土保持工作持续发力。自2014年12月起,成为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开启了水土保持改革新航程。
  争取试点
  开启水保新的征程
  “全市水土流失面积7816.67平方公里,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29.5%,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9.85%。”2014年,何世林上任赣州市水保局局长伊始,面对着“家底”陷入沉思。他粗略算了一笔账:按照现有的治理速度(每年400平方公里),近20年才能将全市治理一遍。然而,水土保持并不是治理一遍就能达标的。
  他坦言,等不起,坐不住!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尤其对于赣州来说,全力打造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刻不容缓,同时肩负着保护东江、章江和贡江三江源头的重要使命职责。赣州争取成为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的想法油然而生。
  2014年12月,水利部将赣州定为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鼓励赣州先行先试,探索水土保持深化改革实践,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推进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自此,赣州下大力气推进改革试验区建设,全市水保建设驶入“快车道”。2015年,共争取中央、省项目补助资金同比增长58%,总数占全省的67.27%,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面积910平方公里。
  科技引领
  示范能力不断增强
  在章贡区沙石镇,全国第一所地区性水土保持研究机构——赣南水保生态科学研究院坐落于此。
  赣州市创新投资和建管机制,通过政府项目投入、扶持产业基地、提供建设用地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投资1000多万元,创办了该研究院,并以此为平台吸引、留住水保高端人才。目前,研究院已经引进技术人员10余人,困扰当地水保工作多年的科技水平不高问题迎刃而解。
  “更令人欣慰的是,赣州正在推进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这可是几代赣南水保人的心愿。”在水保系统工作多年的周益萍说。
  据悉,该园总投资8400多万元,采用民营资本和政府项目合作共建方式推进。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建成,将成为集水保科研试验、科普宣传教育、现代农业展示、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与此同时,宁都建成全市第一个国家级水保示范园,一批水保示范基地遍地开花。
  锐意改革
  重点难点各个击破
  上犹县社溪镇龙田村,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村,村民们靠山吃山,家家户户都种油茶。过去,村民缺乏科学种养和水土保持意识,油茶林种植密度过大,不但破坏了山体,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还影响油茶产量和效益。
  如今,这里已是另一番光景。上犹县水保局通过示范带动,在每棵油茶树之间开挖水平竹节沟,有效地防旱保墒,油茶山又恢复了健康的风采。2015年油茶挂果,茶油产量由原来的年亩产不足5公斤提高到9公斤,农户收入翻番。
  “治理+致富”,在推进水保建设过程中,赣州市将“服务民生”纳入综合治理理念。不过,这只是当地推进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一个方面,全市锐意改革,大胆创新,资金筹措、工程施工、宣传教育、监督执法管理等建设重点难点得以各个击破。
  开辟宣传教育新路径,强化全民水保意识。邀请水利部专家在当地开展水保法专题讲座,启动实施了水土保持进党校、进中小学校工作,还持续提高公共场所和主流媒体刊播水保知识的频率。
  提升监督执法管理服务水平。探索建立了属地管理为主,市县联动、部门协作的监督执法机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更加规范有序,有效遏制了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健全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整合涉农资金向项目区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倾斜,出台项目区“以奖代补”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建立健全水保建设长效机制。紧扣改革发展新要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增强了监督管理和工程建设管理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推动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