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砚瓦川的秋天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砚瓦川植被建设

砚瓦川流域综合治理

砚瓦川项目监测小区

参观砚瓦川监测小区

介绍砚瓦川气象园情况

    董志塬,难得的秋雨绵绵的天气。从庆阳市乘车向东南方行驶30多公里,从塬面渐入沟谷,一个多小时后来到了位于宁县新宁镇刘杜川村,属于泾河二级支流的砚瓦川流域,走进一个宽敞、整洁、青砖铺地的四合院,这就是西峰治理监督局砚瓦川水文监测站。

    下车后,李怀有指着新改建的监测站站房对我们说,砚瓦川水文监测站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刚建站时,前辈们住在新开挖的潮湿的土窑洞里,点着煤油灯进行雨量、水位、泥沙等各项基础信息观测及数据处理。他们大都几个月才能回一次家,交通也只能靠步行,工作之余排解寂寞的最佳方式,也只有靠收听半导体收音机来取悦,平时里每隔十天半个月才能到十几公里以外的集市上,购买一些必要的粮油蔬菜和日常用品,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随着国家对水利水保行业的逐渐重视和不断加强,后经1978年、1981年、1998年和2012年4次升级改建,不仅站区面积增加了一倍多,而且还在原基础上又修建了5间新瓦房和1间观测房,并通上了电,新添置了先进的监测设备,以及电脑、电视、桌、椅、床、柜等,职工们还在院内种上了玉米、南瓜、辣椒、茄子、豆角等时令蔬菜,工作和生活条件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目前,砚瓦川流域内共布设有雨量站24个,综合性气象观测园一个,测站控制面积为329平方千米。测站门前的砚瓦川河上,还建有一座规模曾为全国之最的先进的抛物线型量水堰,只需观测水位读数,就能换算出流量。
    说话间大家走进了院内多因子观测气象园,在一台新型气象数据采集仪前,随同的西峰治理监督局监测分中心工程师慕志龙介绍说,这台仪器采用嵌入式技术,模块化设计,系统自带显示、自动保存、实时数据、通信传输等功能,可根据需要观测的气象要素,灵活增加或减少相应的集成模块和传感器数量,任意进行组合,它与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内的遥测终端机相连,每隔一小时,就可把观测数据传送至遥测终端机一次。较好地实现了气象观测数据与电脑无线传输互联,使观测数据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环视四周,只见新改建的监测站办公场所坐北向南,背靠土塬,面对河谷,四周层林尽染,被绿色环抱,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远处不时传来山鸡的共鸣,仿佛一处世外桃源。监测站右侧路边上的那几颗红枣树,已挂满了枝头的大枣,在绿叶的映衬下,滴翠悬莹,看着那鲜润欲滴的红枣,在微风的抚慰下,若隐若现,压得不堪负重的枣树低头哈腰。用砚瓦川监测站站长耿永新的话说,比起前辈们的工作、生活环境来说,我们现在的好得太多了。
    离开砚瓦川监测站,汽车又爬上塬面,沿途一个个苹果园、酥梨园、蜜桃园、葡萄园,挂满了丰收待摘的果实;地埂黄花、紫里透红的花椒篱笆、待采的胡麻在满地金黄色仔瓜的衬托下,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油画。经过40多分钟的车程,我们来到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砚瓦川项目区——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老山综合治理点。车门一开,泥土与青草的芳香,伴随着满眼的绿色扑面而来,纵横交错的千沟万壑,被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油松、侧柏、沙棘所装扮;一块块责任田,被一片片绿油菜、马铃薯,金黄的玉米、饱满的大豆、火红的高粱所点缀,把整个董志塬都渲染得色彩斑斓,使金秋季节的砚瓦川如同美丽的山水画。
    用李怀有的话说,大家现在看到的综合治理景象,只是西峰治理监督局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董志塬地区像这样的综合治理小流域到处可见。
    随后大家走进了砚瓦川委托雨量站的农家小院,记者看见门前有一片果园,一棵棵结满果实的苹果树,树身并不是那般魁梧高大,枝叶也算不上茂密繁盛,但满树饱满红润、色泽鲜艳的果实,一个个苹果或三个一堆,或五个一伙,稳稳的挂满树枝,从远处看去宛如一个个孩子可爱的红脸蛋,让人垂涎欲滴,随风摆动,若隐若现,它们仿佛在等待主人们的收获。
    在问及砚瓦川基本情况时,据李怀有介绍,砚瓦川项目区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总面积236.68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224.90平方千米,涉及2县(区)6个乡镇39个行政村的4个小流域。是董志塬的中心地带,也是地球上黄土层最厚的地带。由于自然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致使这里松软的土壤见雨就带泥,塬区形成的雨洪径流沿沟头大量下泄,造成沟岸扩张、沟床下切,反过来又迫使塬面塌陷,沟头向塬心不断延伸,导致林草覆盖率差,塬面不断被蚕食,农田被侵蚀,土壤养分降低,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发。脆弱的生态环境,成为严重制约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和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了切实抓好这一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西峰治理监督局早在项目立项时就提出了,按照“三道防线”和“四个生态经济带”的建设思路,在现有塬水下沟的沟头修建防护工程,塬面修梯田,实现保塬目标;通过打谷坊、修建治沟骨干工程、沟壑造林种草,实现固沟目标;结合治理开发,发展庭院水保生态循环经济,新建塬面涝池、水窖等工程,集蓄塬面径流,实现雨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注重在塬面面积比较小的流域种草养畜,禁止牛羊下沟,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战略。与此同时,配合行之有效的节灌技术、舍饲养畜和地埂黄花等治理措施,进一步丰富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内涵,拓展了水土保持的外延,使水土流失防治体系真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纽带,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
    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西峰治理监督局严格项目管理,及时建立了建设单位、实施机构一把手负责制,对项目人员建立了岗位责任制,严格了示范区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了内部年度审计制度,保证了项目资金安全和效益的充分发挥。与此同时,还通过建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三大质量监控体系”,建成了相对独立、互相监督、上下结合、有效监控的工程质量控制机制。
当我们问及示范区综合治理的效果时,李怀有笑着说,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砚瓦川综合治理示范项目,自2007年开始启动实施,经过7年多的奋斗,已于去年底顺利通过甘肃省竣工验收,项目区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3.24平方千米,较好地实现了塬水不下沟、沟头不前进、沟岸不扩张、沟道不下切的“四不”目标,使项目区林草覆盖面积不断增大,林草郁闭度大幅度提高,小气候得到有效调节,治理度和林草覆盖率分别由治理前的38.5%、20%%,提高到了目前的76.8%和47.3%;项目区新增各项治理措施年可拦泥35万吨,年可拦蓄径流153万立方米,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该项目作为流域机构与地方政府共建共荣、共谋发展、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示范性项目,通过7年多的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在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保障,极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提高项目区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塬面瓜果待丰收,地埂黄花披锦绣;谷坡乔灌混交林,沟壑坝库锁洪流;绿树成荫山川秀,生态美景不胜收;秋天的砚瓦川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首歌,更像一个传说中的美丽童话,在人们的视野中尽情地彰显着五彩缤纷的绚丽和梦幻。秋天的砚瓦川,呈现的是山清水秀的美景,展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彰显出的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喜爱,更是美丽,是丰收,是希望的示范效应。
    记者 孙太旻  王继和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