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中国水利报:长岭沟:青海水土保持的精品力作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从西宁市西山一巷进入“浦宁之珠”塔下,再沿着东边的盘山小路踏上路途,上了一道道山坡,又上了一道道峁,道路在山梁上蜿蜒,九曲十八弯。梁峁上、行道旁,榆叶梅、连翘等花灌木竞相争艳;山坡上、沟谷中,青杨树、水曲柳冷峻挺拔……一座独具特色的城郊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展现在记者眼前。
    长岭沟,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沈家寨,是西宁南北两山绿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南北两山是西宁市的两条绿色屏障,承载着夏都人建设美丽家园的希望,那么,长岭沟的绿化,则浓缩了青海省科技治理水土流失的精华。
    西宁市南北两侧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土质疏松,大多为荒山秃岭,一遇暴雨冲刷,水土流失严重,极易形成泥石流,带来严重危害。每年汛期,周边大大小小沟道里的洪水,像猛兽般直扑市区,滚滚而下的山洪裹挟着泥沙注入湟水河。
    “长岭沟是西宁南北两山23条灾害性沟道中的一条山沟,这里降水量只有368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4.8倍,是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山区。治理前,长岭沟植被覆盖率只有5%左右,平均土壤损失幅度在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吨以上,水土流失极其严重。每年频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一度成为影响西宁生态环境和威胁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的重要隐患。”长岭沟水保科技试验站站长曹江源说。
    上世纪80年代,长岭沟拉开了进行水土保持科学试验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序幕。1987年,长岭沟流域被省水保局设为水土保持试验场,1988年被省政府列为南北山绿化工程水利厅绿化区,1997年被列为城市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区。
    抱着“咬定‘秃山’不放松,誓叫山川换新颜”的壮志,从修水平梯田、条田、鱼鳞坑,到植树造林,建苗圃,开展苗木繁育、引种试验,再到建设气象观测站、径流观测小区、人工降雨试验场、土壤化验室等,经过近28年的治理,昔日的荒山秃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行走在长岭沟小流域内,只见山顶梁峁生态景观区花灌木与乔木蔚然成林,鹅卵石、大理石铺就的小道曲径通幽,依山就势构筑的喷泉和瀑布水花飞溅,观景亭台、小桥流水等景观令人流连忘返,坡面治理区中杨柳吐翠、青松翠柏相间,沟底坡脚平缓区内绿草如茵,苗圃横陈。
    作为长岭沟水保科技试验站第四任站长,曹江源无限感慨地说:“不容易啊!从我们第一任站长开始治理,到现在将近30年了,长岭沟总算是绿起来了。”
    据了解,目前长岭沟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9.82公顷,治理程度达到95.5%,林草覆盖率达到91%,坡面和沟道的减沙效益达到84.94%和100%,土壤损失幅度由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吨下降到每年每平方公里1000吨,实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的水土保持效果。
    长岭沟面积不过1725亩,但是这片土地的治理,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水土流失治理中的科技含量之高,让人赞叹。
    乍一看,长岭沟的山坡沟谷中铺满了相同的绿色,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同坡度、不同高度山体上所栽种的树木都不一样,甚至树木的种类都有讲究。
    在长岭沟工作了十多年的水保科研站副站长缪晓星介绍说:“通过植树种草营造水土保持林,是我们采取的主要生物措施,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根据立地条件,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特性的植物种类。”
    在坡面角小于15度的山坡脚地带,通过集中连片平整土地,兴建苗圃大棚,种植了丁香等经济和观赏花灌木;在山梁顶面积大、坡度小的块区,采用台地整治、兴建生态观光园的措施,种植了草坪,修建了花坛、喷泉、亭阁等园林小品,而坡度较陡的区域,则采用水平梯田、条田,种植青杨、云杉、沙棘等乔灌混交林,形成了乔、灌、草、花相结合的立体植被系统。
    目前,长岭沟已成为集水土保持科研、示范、教育、观光等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已经借鉴到西宁市瓦窑沟、大寺沟、火烧沟、小西沟等多条灾害性沟道的治理中,并为青海三江源、青海湖生态保护建设、东部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二期网络和信息系统等工作,提供了示范和实践基地,对辐射带动西宁市周边乃至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研究表明,形成1厘米的土壤需要120年至400年左右的时间,而流失1厘米表土只需要1年或一场暴雨。破坏容易治理难的特点,注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长岭沟近30年的绿化实践,不仅展示了恢复和治理生态环境的艰辛,更为青海省加强水保国策宣传教育,学习实践水保科技知识,增强全民水土保持意识提供了场所。
    2012年,教育部、水利部将长岭沟水保科技示范园区确定为首批全国24家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之一。如今园区内科研教学楼、气象观测站、水土流失监测站、人工径流演示站、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区、节水灌溉示范区等科研教育设施一应俱全,拥有固定的试验基地、先进的仪器设备、稳定的科研队伍,形成了承担水土保持科研课题的科研体系,被青海大学列为实践教学基地。每年黄河路小学、南川西路中小学、逯家寨中心学校等4所中小学也在这里向1100多名师生开展水保国策宣传和水保科普学习实践活动。
    走在梁峁起伏的长岭山坡上,极目远望,田成梯,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竟是那么如诗如画。
    中国水利报记者 马生录 文/图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