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山西经济日报:筑牢山西生态安全屏障—— 解读《山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8-0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大同县京津风沙源水保造林工程
 
编者按:
 
    2017年12月18日,山西省政府对《山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出批复,要求各市人民政府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切实推进本区域水土保持工作。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在规划计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省水利厅要牵头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跟踪监测、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认真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规划》的批复,为全省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法律依据,也指明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水土保持的“山西经验”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海河上游,水土流失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69%,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山西各地就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并涌现出阳高县大泉山、平顺县西沟、昔阳县大寨等闻名全国的水土保持先进典型。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省率先在全国开创户包治理小流域、“四荒”拍卖等治理经验。省委、省政府每两年一次召开小流域治理工作会,及时总结经验,出台政策,发动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2005年又出台民营水保大户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
    在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等全社会力量的共同推动下,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治理,截至2017年底,山西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3万平方公里,建成大中小型淤地坝18161座,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60%,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强度减轻了,全省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在推进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我省不仅坚持综合治理、持续治理,集中连片推进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还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民生水保工程,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大力开展水平梯田和坝滩地建设,改善农业耕作条件;大力发展双季槐、翅果油树等兼具保土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山地水土保持经济作物;通过水保综合治理,治理了一方水土,富裕了一方百姓,发展了一方新产业,让昔日的荒滩烂沟,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这样既绿了黄土地,又富了老百姓。
 
    水土流失形势依然严峻
 
    《规划》指出,虽然我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目前仍有近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未进行治理,且这部分水土流失面积立地条件更差,治理难度更大。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幅度减少,原本土地经营者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降低等问题,我省水土保持面临挑战。在已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中,还有1.71万平方公里只是初步治理,部分措施的保存率还较低,尚待深化治理,维护提升水土保持功能。
    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综合作用而致。从自然因素讲,我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丘陵、残垣、台地、谷地、平原等交错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体约占总体面积的80%。从偏关县以南到乡宁县的吕梁山区,丘陵起伏、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从永和县以南到乡宁县一带,由于径流冲刷、沟壁扩张、地形越来越破碎,完整的塬面已经变成了残垣。而在忻州北部地区及朔州市、大同市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风蚀、水蚀交替发生,造成水土流失。太行山、吕梁山等山脉林草茂密的地方水土流失轻微,覆盖差的地方同样流失严重。
    一些地方垦殖陡坡、滥伐树木等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立地条件,采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植被与水土保持设施,造成了严重的人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直接影响到破坏农田、减退肥力、堵塞河道等方面。
    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的自然特征,加上开发建设活动的破坏,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任重道远。面对水土流失的严峻形势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的需要,我省将在《规划》的指引下,走出山西水土保持新路径。
 
    水土流失带来多种危害
 
    严重的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冲毁土地,破坏农田。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主要分布在沟沿线以上的梁峁上,由于径流冲刷,沟头延伸,沟壁扩张,梁峁面积不断缩小,造成耕地减少;黄土残塬沟壑区,塬面径流沿低洼地集中冲刷,造成沟头溯源侵蚀,塬边沟壁崩塌,塬面耕地逐渐减少;太行山的土石山区,农田除部分水平梯田外,其余是二坡地和山坡地,土层较薄,每逢暴雨,径流将耕作层土壤冲刷带走,农田变成石渣地;晋北长城沿线的风沙区,冬春季节风力大,造成耕地风蚀,沙丘南移,土地沙化。
    (二)剥蚀土层,减退肥力。耕地土壤疏松,抗蚀性差,表土极易被降水冲刷或大风刮走。土壤流失的同时,耕地的肥力也逐步减退。据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观测,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坡耕地,年土壤流失量为6750t/ km
  ,是土壤侵蚀允许值的6.75倍。据测定,每吨土壤中含氮0.5kg、含磷1.5kg、含钾20kg。
    (三)淤积水库,堵塞河道。由于泥沙大量下泄,河道堵塞、水库淤积严重,致使防洪压力增大,水库的预期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如汾河水库,总库容7.2亿立方米,到2015年底已淤积泥沙3.855亿立方米,占总库容的53.5%。
    (四)生态恶化,贫困加剧。水土流失破坏了流域下垫面,致使立地条件变差,涵养水源功能弱化,耕地资源减少,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落后。在一些山高沟深的农村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农民贫困程度。
 
    未来发展目标明确
 
    本次《规划》范围为全省范围,分析了我省水土流失及防治现状、水土保持面临的形势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的需求。
    《规划》以全国水土保持区化为基础,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为主线,提出了我省水土保持的目标任务,拟定了预防保护、综合治理、动态监测和综合监管的水土保持总体方略,明确了河流源头区、重要水源地、水蚀风蚀交错区和永定河上游、黄河多沙粗沙区、太行山区、中条山区“三区四片”水土流失防治重点。《规划》实施后,将大大改善全省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有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山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本次《规划》结合我省经验与问题,以整体部署、统筹兼顾,分区防治、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布实施,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为原则制定。在总体上要做好预防保护、综合治理、动态监测、综合监管四个方面的工作。
    《规划》提出,在全省所有陆地实施全面预防保护的基础上,对重点区域进行重点预防保护。加强林草植被和治理成果管护,强化生产建设活动和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实施封育保护,促进自然修复,从源头上控制土壤侵蚀,全面预防水土流失。
    《规划》明确了治理任务:2016-2030年要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2208平方公里,其中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5084平方公里,生态功能维护和提升面积17124平方公里,开展全面预防保护,实施重点预防保护面积16848平方公里。
    要建成科学完善的全省水土保持监测基础平台,全面开展全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未来,要在现有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基础上,规划升级省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和10个市级监测分站,新建1个监测分站,布设42个基本监测点。建成全省水土保持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三区四片”是防治重点
 
    在全省普遍开展水土流失防治的同时,在重点区域开展重点防治,《规划》提出,防治重点区域为“三区四片”。这些地方具体分布在哪里呢?
    根据《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规定,结合全省水土流失情况、水土保持现状和水土保持需求分析,我省确定重要河流(包括主要支流)源头区、重要水源地和水蚀风蚀交错区三区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这些区域包括汾河、沁河、桑干河、汾河水库、文峪河水库等地。
    “三区”治理是重点预防保护,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把人工治理和自然恢复结合起来,主要依靠自然恢复,加快生态修复,保护水质,涵养水源,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四片”则包括永定河上游、黄河多沙粗沙区、太行山区和中条山区。这些地方是水土流失严重区和京津风沙、黄河下游泥沙重要来源区,涉及太原、大同等11市76个县(市区)。重点治理以拦沙减沙、蓄水保护、改善生态、增产增效为主导,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科学规划,各项措施有机结合,优化配置水土资源,进行综合治理。
    我省共涉及北方土石山区和西北黄土高原区2个一级区、太行山山地丘陵区、晋陕蒙丘陵沟壑区等4个二级区,以及太行山西北部晋南丘陵阶地保土蓄水区等6个三级区。《规划》根据各区域水土保持情况,详细制定了各区域的治理方案。
    (山西经济日报 2018年8月7日5版)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